深圳模式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

综研专访

作者:郭万达

时间:2018-10-29 10:44

17015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都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深入贯彻改革路线,大胆干、大胆闯,发挥“牛”的精神,敢为人先,尽一切之可能发展自己,改革自己。风雨四十年,深圳用不忘初心的坚持和坚守,在改革史上熠熠生辉。

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凤凰网财经专访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凤凰网财经研究院特约经济学家郭万达博士。

深圳速度体现在“变化无处不在”

深圳是中国设立最早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个特殊的时期里,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经济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凤凰网财经:您来深圳二十多年了,在时间轴上面,您如何看这个城市一步一步变大?

郭万达:一开始深圳的发展和香港有关系,所以是罗湖。1992年我刚来的时候,包括国贸、三天一层楼,都是在罗湖。另外一个节点是蛇口,因为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炸的第一个山头是蛇口。深圳在这样两个轴线里面,全国百强的区,前十有四个都在深圳,南山区、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恰恰就是在深圳,从罗湖到蛇口之间的一个发展。以我个人的看法,沿着这条轴线来看,一定是从东到西,记录了和香港的合作,折射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延伸了整个城市的功能。现在的深圳面积两千平方公里,十几个区各有各的特点。

凤凰网财经:您如何看待深圳速度?

郭万达:毫无疑问,我们来了深圳,节奏很快,效率比较高。想做一件事情,有什么想法,你可以即刻做。深圳的速度不只体现在建楼要多少天,主要体现在变化。包括个人的变化,城市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变化无处不在,一年可能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对深圳速度的一个理解。

凤凰网财经:四十年过去了,深圳一马当先,其经济发展超过许多全国其他城市。除了速度之外,还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郭万达:第一,深圳是一个市场化的环境,它比较市场化,一切的东西是由市场决定。第二,在市场化环境下它有规则,不是你可以乱来的,所以很多的规则是大家遵守的,或者说法治的环境比较好。第三,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双重环境下,每个人有更大的自由的选择,你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你的职业、工作以及住所等。它其实给人一个自由的解放,当然理论上可以讲这个是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质量。其实我觉得本质的东西,就是解放了人,人就是生产力,你把这个人解放了,他有主动性,有积极性,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其实就是深圳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来了就是深圳人”

凤凰网财经:深圳有一个全国人都知道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想问这个口号是坊间流传出来还是政府公布。

郭万达:我觉得当然还是有民间的基础。深圳人这个概念是逐步形成的,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新一代的成长,慢慢形成了一种深圳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当然政府的宣传推广,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怎么包容别人,怎么宽容失败,怎么去做公益等等,都上升到一个自觉的行为,使人们的意识觉得深圳就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这是政府和民间互动的结果。

凤凰网财经:听您这么一说,深圳有很多的标语,感觉以前的深圳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觉得这些口号代表深圳,是一个城市的口号,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是真正能够代表深圳,因为刚才说了深圳能够持续发展,还是靠人。

郭万达:深圳曾经有一个评论,就是深圳不同的时期,都出现过影响深圳,乃至全国的口号,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些是早期的口号,这对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思维一个很大的冲击。后来的口号比如“来了就是深圳人”反映了深圳发展起来以后的情况,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来深圳了,就需要新的口号和观念,需要包容,需要互助,需要心灵的安慰,需要文化的消费。所以口号本身反应的一个时期,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观念,当然也包括政府的态度,所以这些口号是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

“拓荒牛”的创新之路

凤凰网财经:咱们聊一下深圳的创新,作为这个城市之外的人看这个城市的亮点,因为这也是这个城市核心的东西。

郭万达:非常赞成,因为创新本身确确实实是深圳非常亮丽的名片,大家一说深圳这么多高新技术,这么多好的企业,这么像硅谷的地方,所以我个人感觉深圳的本身的活力,跟勇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人群,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一定和它的体制机制有关系,这样的一个土壤,天生的一种基因,这个基因就适合于你来创新,适合于这些冒险的人,集聚在这里进行创新。

凤凰网财经:这几年,比如说听到一些腾笼换鸟,政府层面的举措,您能不能把一些具体的过程大概说一下。

郭万达:其实腾笼换鸟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创新它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深圳讲创新,不是今天才讲,是从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中期讲创新,创是什么新?制度创新。如果没有制度的创新,可能没有今天的技术的创新,华为怎么来的?任正非自己会回忆讲1987年深圳政府有一个红头文件,两万块钱可以注册一个民营科技企业,他说华为就是这么来的。仔细想想看没有他称之为红头文件,可能没有今天的华为,这个文件就是一个制度的创新。同时反过来看,在制度创新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如果你没有技术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可能无法证明你的制度创新是成功的。另外,今天有人会说,我们缺乏核心的技术,。但是领先的核心技术从哪儿来?核心也可能从不是核心演变而来,高科技也是从低科技发展而来。,所以,深圳的创新一开始可能是模仿,后来发展到有源头的创新,甚至在某些领域在国际上已经走在引领的前列。从模仿创新到引的创新,这么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从制度创新到科技创新转变的结果。

互补共赢和未来

凤凰网财经: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对深圳发展的影响。

郭万达:当然这个大湾区,现在只是刚开始实施,有关影响还要一个过程。这个大湾区是由“9+2”构成,有香港、澳门,加上珠三角九个城市。因此这个大湾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一国两制”,这是其他湾区没有的同时它是三个单独的关税区,内地是一个关税区,香港和澳门本身也是一个单独的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四种语言,文化非常多元化。这个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国际一流的大湾区,也是世界级的城市群,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都市圈。这对深圳当然有很大的影响。深圳是大湾区重要的核心城市,又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深圳未来的发展不仅要融入到大湾区,也要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凤凰网财经:您觉得深圳存在哪些问题?其他兄弟城市是否可以去补充这方面?

郭万达:最大的问题是房价,现在深圳房价涨那么高,成本也很高,为什么房价高成本高?因为深圳没有空间,一共两千平方公里。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可能呆不住,就会转移到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比如东莞、惠州,甚至其他的一些还有空间、成本又相对低的城市。因此,深圳的问题可以在大湾区大都市圈来解决。大湾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是要基于市场的选择来决定,不能就深圳而论深圳了,深圳的企业到别的城市去,好像就不行了,那你就不是大都市圈的思维方式了。进入大湾区时代,你的弱点,你的缺点,正好通过和其他城市之间的分工来弥补,就会实现共赢的格局。

推荐阅读

  • 综研视点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再易主,深圳大幅超车,还有这些城市在踩油门 2024-03-12 14:38
  • 综研视点

    向海图强,深圳如何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 2024-03-11 11:14
  • 综研视点

    全面注册制为深圳科创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4-03-08 11:12
  • 银湖沙龙

    一个留学加拿大的深圳女孩经历分享 2024-03-05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