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榜单里的“湾企力量”:它们首次上榜的3大因素

时间:2022-08-15 10:48

5477

QQ截图20220829105458.png

近日,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中国共有145家公司上榜,数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首位。有24家总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金融、科技、汽车、医药、家电、房地产等行业。其中,比亚迪、顺丰属于首次上榜的“新面孔”, 总部于2021年12月迁驻深圳的中国电子集团则首次作为湾区企业入选。腾讯、招商银行、华为、中国平安则挺进“最赚钱的50家公司”榜单,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今年4月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格局全面构建,GDP超4万亿,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0-12家。今年,比亚迪、顺丰、中国电子集团入榜,这也意味着,深圳已提前完成预期目标,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0家。

作为大湾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跻身榜单的企业展现了大湾区经济的韧性与实力,反映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那么,大湾区企业保持经济韧性的内核是什么?夯实大湾区经济的韧性,又有哪些经验?

新晋之力:比亚迪、顺丰首次上榜背后的3大因素

#专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和服务业的代表,比亚迪和顺丰首次跻身世界500强行列。他们的发展有何共性特点和轨迹路径?带来哪些启示?业内专家分析,“比亚迪和顺丰入选世界500强,一是坚持主营业务,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三是坚持全球化布局。”

一、坚持主营业务,营收实现高位增长

比亚迪首次登上世界500强榜单,排名436名。2021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2161.42亿元,同比增长38.02%;实现归母净利润30.45亿元,同比下降28.08%;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8亿元至36亿元,同比增长138.59%至206.76%;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25亿元至33亿元,同比增长578.11%至795.11%。

比亚迪品牌公关部副总杜国忠表示,历经27年的发展,比亚迪“产业不只有汽车,业务不只在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耕耘创新,形成了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致力于为全球城市贡献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入榜世界500强,也证明了比亚迪多年来对’技术’和’绿色’的坚守是正确的。同时,入榜世界500强,对比亚迪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杜国忠说。

顺丰同样为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441名。作为中国第一大、全球第四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2021年一季度,顺丰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令市场一度担忧。

但从全年的表现来看,2021年顺丰控股实现营收2071.87亿元,同比增长34.55%。7月15日,顺丰控股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24.3亿元-25.8亿元,同比增长220%-240%;扣非净利达20.8亿元-22.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4.77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二、坚持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杜国忠看来,比亚迪此次能够成功入选世界500强,首要因素是,“成立27年来,比亚迪一直以来坚持‘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的基本原则。”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依托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技术等创新技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领跑行业。

在多个场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提及。“比亚迪拥有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由此可见,比亚迪对于自身技术实力的自信。

“技术创新是根植于比亚迪骨子里的DNA。”杜国忠介绍,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106.27亿元,对比国内汽车同行位列第一。目前,比亚迪拥有超4万的研发人员,11大技术研究院,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约3.7万项、授权专利约2.5万项。其中,授权专利居于业内第一,是同行的近两倍,是中国500强企业平均值的8倍。

与比亚迪一样,近年来,顺丰也在不断加大自身科技投入,探索数智化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致力于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生态,成为全球智慧供应链的领导者。

顺丰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对自身物流网络强有力的管控,持续实施对收、运、转、派的全链路、端到端业务场景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支持决策”、“数据驱动业务”、“数据赋能客户”的核心能力。持续深挖对大数据、自动化、AIoT、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保持公司在物流科技领域的前沿性,不断提升物流效率及智能化水平。

顺丰介绍,同时,渗透至客户供应链端到端环节,深度融入客户价值链,优化客户体验,持续将数字生态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进行产品化输出,以数字化赋能产业供应链,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成为智慧供应链领导者。

“顺丰之所以能跻身晋世界500强榜单,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顺丰不是简单的物流公司,而是科技型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投入”。

三、坚持全球化布局,降本提效

全球化程度也是衡量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比亚迪和顺丰坚持全球化业务布局,这也是此次能够成功入选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国忠介绍,比亚迪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的四大产业在全球都有布局,而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是唯一同时进入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和汽车强国的中国汽车品牌。“今年,比亚迪稳步推进乘用车出海战略”。顺丰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据顺丰方面介绍,2021年,顺丰完成了对全球领先的物流企业嘉里物流股权的收购。顺丰在全球网络布局,国际货运航空网络建设,尤其对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开拓,进入到新阶段。“接下来,将继续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打造高效可靠国际供应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世界500强企业,大多都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布局,在全球参与资源配置。对于比亚迪顺丰这样的企业来说,全球化产业布局可以获取资源和市场,参与全球化分工,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未来之星:12家湾企或成“未来之星”,有的曾数度上榜

#专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

展望未来,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将有哪些企业有潜力登上世界500强榜单?哪些主流行业最有可能孕育新的500强?南都·湾财社记者参照营收规模这一核心指标,以今年的入围门槛为参数,分析透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500强的“未来之星”。

四、潜在上榜企业有8家位于深圳

《财富》世界500强的核心评估指标系企业的营收规模。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过去5年上榜企业最低位的营收数据看到,2018年至2022年,数据逐年为1627.74亿元、1713.44亿元、1654.18亿元、1842.16亿元、1878.69亿元(单位:人民币)。

综合往年数据,以2021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人民币为门槛,排除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南都·湾财社记者在同花顺问财统计公开数据看到,靠近该营收门槛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共有如下12家企业,主要涵盖金融、消费电子、通信设备、房地产等行业。

# 企业名单(附2021年公开营业收入/单位:人民币):

万洲国际(1830.56亿元)、平安银行(1693.83亿元)、中集集团(1636.96亿元)、TCL科技(1,635.41亿元)、招商蛇口(1606.4 3亿元)、立讯精密(1539.46亿元)、昆仑能源 (1490.55亿元)、神州数码(1,223.85亿)、阳光保险集团(1199.69亿元)、中兴通讯(1145.22亿元)、东方海外(国际)(1128.94亿元)、华侨城(1025.84亿元)。

从城市分布来看,有3家总部位于香港的企业,分别是万洲国际、昆仑能源和东方海外(国际);1家总部位于惠州的TCL科技;此外,剩下的8家企业均位于深圳。

其中,位于香港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万洲国际此前曾数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位列第474位,但今年却与榜单遗憾擦肩。不过,其2021年业绩信息显示,公司在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实现营业收入272.93亿美元,同比增长6.6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99%,业绩可观,未来或有望重回榜单。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总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营收规模已经超过榜单第500位的1878.69亿元,但却缺席榜单,华润置地就是其中之一。其业绩信息显示,华润置地2021年营收为2121.08亿元,且曾上榜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有业内人士猜测,华润系公司中,华润置地或没有单独参加申报榜单,中国华润上榜就已足以说明实力。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行业仍具潜力。

五、释放“制造+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信号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此次榜单释放了大湾区产业未来向“制造+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升级聚变的大方向发展的信号:

第一,24家上榜企业分布在深圳、香港、广州、佛山和珠海。除了香港和珠海,深圳、广州和佛山都是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重镇”,三市合计有16家,占2/3。而且,珠海虽然不是制造业大市,但上榜的格力电器,也是制造强企。这充分表明,制造业是大湾区产业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石。

第二,24家上榜企业绝大多数是科技创新驱动企业,比如平安、华为、腾讯、美的、中国电子、比亚迪等全球领先企业,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其他企业则正大力推动科技赋能,如华润、招商局、南方电网、广州汽车等。

第三,金融助力24家上榜企业提升全球综合竞争能力,比如平安、招商银行、友邦等本身就是金融类企业,而深投控、华润、招商局等企业的金融板块业务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也在科技和制造领域投资大量企业,为大湾区实体经济赋能。

六、看好ICT、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行业企业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哪些行业的企业有望登上世界500强榜单?谢来风认为,ICT、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行业的企业有较大可能进入世界500强。一方面,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仍有大量在ICT领域处于快速增长、实力雄厚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产业链深度和技术水平上持续积累和升级,加上国家在芯片、半导体等领域的投入,有望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进入世界500强。

另一方面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行业,既是全世界竞争焦点领域,也是大湾区有巨大潜力的领域,特别是香港、深圳等城市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比如迈瑞医疗、广州医药、海王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中广核、广东省能源、深圳能源、中国燃气等绿色低碳企业,依托深圳、香港、广州等的创新和制造优势,有望建立世界级产业集群,产生更多世界500强企业。

湾区之势:大湾区企业保持经济韧性的内核是什么?

# 专家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谭刚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

作为大湾区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跻身500强榜单展现了经济的韧性与实力,映射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那么,大湾区企业保持经济韧性的内核是什么?夯实大湾区经济的韧性,又有哪些经验?

七、从开放、大胆到改革、创新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谭刚对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在百年变局的背景下,部分500强企业从名单上退出了。但是,还有企业尽管受到国际上外部环境的重大打压,销售收入锐减,排名下滑,但还能留在榜单中,说明其非常有韧性。”

还有不少企业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排名依旧往上走。上述500强榜单中,不考虑新上榜企业的话,有11家大湾区企业排名高于去年,包括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

此外,在世界500强榜单里最赚钱的50家公司中,中国有9家上榜。其中,大湾区占4席,包括腾讯、华为这两家科技型企业,以及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这两家金融机构。

“前者体现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成就,后者则指向大湾区的经济体量和实力。”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毕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积累的财富基数庞大,前述两家金融机构又是锐意改革的先锋;作为“世界工厂”,大湾区也不满足于传统“三来一补”和一般性代工,而是在互联网、信息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充分利用了中国庞大市场的优势,并不断向海外市场进军。

他补充道:“如果说这些年珠三角的发展韧性内核是开放、大胆,近些年则是改革、创新。”

八、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除了世界500强,另有一组数据也颇能展现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韧性。

2022年7月18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广东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外贸同比增长2.8%。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上半年里,广东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那么, 究竟什么是韧性?又蕴含了哪些深层次含义?

所谓经济韧性,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经济领域应对和抵御外部干扰冲击、确保恢复经济正常运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能力。谭刚介绍,目前全球城市正在经历从1.0到2.0的迭代升级之中,纽约、伦敦等全球标杆型城市近年来开始着力塑造包括韧性城市在内的全球城市2.0能力,规划和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内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阶段,增强经济韧性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在面临重大外部干扰冲击下,经济韧性越强,越能够帮助经济恢复正常运行、实现稳步持续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

那么, 大湾区在夯实经济韧性的内核上,又有哪些经验?

“一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步早,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建立快;二是‘腾笼换鸟’和‘机器换人’的产业转移、调整路子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世界前沿同步。“ 彭澎补充道,大湾区产业齐全,受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大,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觉醒早。此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东不断从港澳和海外市场吸取经验教训,并时刻落地本土化。

九、产业强势托举

当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韧性,离不开产业的强劲支撑。

大湾区产业园区数量众多,产业类型丰富,且分工明确。其中,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三大自贸区,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特色金融产业。与此同时,三大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特色,其中紧邻香港的前海定位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横琴支撑澳门的产业多元化,而南沙的定位则是一个综合性片区。

而在制造业上,大湾区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过渡到技术密集型,再到如今的先进制造业,新制造强势崛起,备受全球瞩目。

就以珠三角九市为例,该区域上市企业多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为主,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和佛山。

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深圳、广州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佛山、深圳、珠海形成智能家电产业群,已有一批美的、格力、TCL、创维等国内外知名家电制造企业,同时还有着大批代工企业。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四市则形成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显而易见的是,大湾区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配套完善的区域间市场,拉动了企业需求与供给,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长久的活力与动力。

未来,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大湾区要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的韧性?

彭澎建议,瞄准世界经济贸易形式的变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大力投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此外,瞄准内需市场,在“双循环”战略中开发内部市场、实施新一轮进口替代战略。

他补充道:“而且,要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弱项不断实施补链强链战略,充分发挥积极性,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机制,充分对接国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把大湾区建设为产业一流、科技一流、营商一流、生活一流的真正的世界级城市群。”

统筹:李颖 卢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墨山 严兆鑫 王玉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