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成型成势 三地携手催化“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3-12-29 15:10

6729

2023年即将结束之际,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两份重磅规划。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简称《前海规划》)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简称《横琴规划》)12月21日同日发布,深港、琴澳合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成果满满。除了上述规划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也发布了发展规划;《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一年以来,南沙的粤港合作也涌现出10大标志性成果。

粤港澳三地口岸全面恢复通关后,从高层带队互访到民间消费火热,再到三地政商携手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大湾区在“拼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呈现加速态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郭万达总结今年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呈现三大合作成果:一是“软联通”“硬连接”有很大进展,基础设施互通加快推进,规则衔接、人员流动加快;二是平台对接融合发展在加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加速成型;三是湾区的创新协同、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融合集群发展。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全省共安排991个重大项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广东省委财经委员会会议近日部署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提到,广东将强化重大平台项目支撑,锚定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突出抓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牵引带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化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QQ截图20240102151713.png

//图片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一、四大合作平台体系更加清晰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动逐步从“复苏”走向“火热”。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服务重启以来,客流量超过1700万人次。港铁数据显示,中秋和国庆节长假期间(9月30日)创出超过10万人次新高。如今,广深港高铁日常开行跨境列车增加至91对,架起了湾区交流的一条“主动脉”。

人员的流动既是生活的烟火气,更是经济的活力。支付宝数据显示,香港旅客第二季度到内地消费金额和笔数环比飙升超3倍,显示跨境通行趋于频繁。到今年上半年,大湾区居民消费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消费金额的140%。

“反向代购”、北上消费、港车北上的热潮涌现。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王鹏认为,这是内地和香港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不断破除障碍,两地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实质上是内地与香港不断融合发展的结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伴随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纵深推进,粤港两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互相流通。

“软联通”还进一步扩大。近日,“湾区认证”首批项目公布仪式也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举行。粤港澳三方共同公布了覆盖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和服务业三大领域15项“湾区认证”项目,“湾区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湾区认证”标志正式启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此外,河套新升级成为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还在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方面进一步在科创方面推动深港合作。深圳市2023年第四季度新开工项目启动活动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新开工建设重大项目4个,总投资174亿元,新增优质产业空间134万平方米。

横琴、前海的规划也在近期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绘制了发展新蓝图。《横琴规划》从民生配套“硬基础”到民生融合“软连通”全方位覆盖,分别通过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六大方面,聚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就业生活等领域堵点问题,丰富琴澳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前海规划》不仅将前海的战略定位更新为“一平台一枢纽一区一高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进一步深化金融业开放创新,还新增或细化了对会展业和商贸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新型国际贸易、现代海洋产业等的规划部署,体现了对前海“扩容”的全面考量。

《南沙深化粤港澳合作条例》则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城市发展、规则衔接、综合保障等方面为保障和促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作出规划。

自此,粤港澳大湾区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主的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

郭万达认为,合作平台是一个综合载体,既有地理空间也有制度创新的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有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等4个重大合作平台,以及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13个特色合作平台。

“这些合作平台的顶层设计已经差不多完成,下一步就是怎么样落地的问题,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结合起来,放到实际问题中落地。”郭万达说。

二、催化湾区经济“质变”

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步履不停。

郭万达认为,广东产业发展今年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广东加快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了广东实体经济的基础,凸显“制造业当家”的战略。二是广东正抓住新一轮的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变革,提出数字湾区的规划。三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探索方面有所斩获。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整体规模和发展能级迈上新台阶。代表创新能力的湾区研发费用已超过3600亿元,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2023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再度位列全球百大科技集群第二名。

从内部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程度越来越高,三地携手催化“新质生产力”。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2)》显示,香港与深圳跨城专利合作率68.03‰,涉及电子数字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数据识别和表示、数字信息的传输、图像数据的处理与产生等方面,展现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的协同创新趋势。澳门与珠海跨城专利合作率18.86‰,合作内容主要包含电子数字数据处理、风力发动机、生物学、船舶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领域。

以4个合作平台为引领,目前南沙、河套已聚集了一批科研机构。数据显示,在河套3.89平方公里的合作区内已集聚科技企业447家,科研机构23家,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2022年,广州南沙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到2158家,诞生了巨湾技研、中科宇航等“独角兽”企业。

郭万达认为,香港要发展新型工业化,澳门经济需要适度多元化也应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对接起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

今年以来,香港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作为湾区“超级联系人”的重要角色。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香港提出将积极推动全球各地企业充分利用香港“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平台角色。比如,特区政府正与广东省商讨在大湾区以先行先试方式,简化内地人才流动到香港的合规安排,便利大湾区内包括金融、医疗等跨境服务。

郭万达表示,这就需要以合作平台引领规则衔接、要素流动,最终引领制度创新、制度型开放。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建议,未来粤港澳三地要把握“珠三角制造业强、港澳服务业优”的产业格局,持续推动城市间产业融合互补;用好“先行先试”政策优惠,打造特色产业引擎;推广“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创新举措;同时围绕香港、深圳、广州完善公共服务规则对接融合,并借鉴欧盟等地的跨境衔接经验,探索“工作地缴费,分段记录与计算,三地整体结算,第三方发放”的方式,推动大湾区社保跨境携带;加快推进医药监管、行业规范、职业资格认定等的规则衔接。

在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部的产业协同方面,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提出了三个方向,包括在政策协同方面助力打破行政壁垒,为企业和人才的跨境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在产业融合方面,促进各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创新,共同培育战略性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增强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以此为推进器,提升区域内外互联互通的整体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