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爬坡过坎”的中国经济,过去一年实现了量与质的增长平衡
客观讲,过去的一年对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艰难的一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给各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大背景下,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5.2%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在全球经济面临困难重重中,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得到印证。
1.从整体看,中国经济增速符合经济发展预期
红海危机、俄乌冲突和巴拿马运河干旱等持续扰乱全球贸易,不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导致成本高企。部分国家对华“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持续,全球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横向比较看,低于印度的7.7%的增速,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和日本(1.9%)。
中国经济实际增速超出国际主要机构的预期。国际上“唱衰中国”“产业链外迁”“中国制造优势不再”等声音不断,但2023年中国实际增长证明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发展动力。从2023年各大机构预测看,IMF、经合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分别为5.2%、5.3%、5.1%和5%。过去的一年中,各大机构在不断提高对中国增长的预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5.2%,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略高于多数机构预测数据。2024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543.8亿元,同比增长3.4%。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国家各种投行机构对中国发展的各种唱空,呈现出周期性的此消彼长,特别是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夸大、放大中国面临的问题,但实际上,每次中国都实现了跨越。
2.从结构看,经济结构大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时间
万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都是在积累中前行。经济发展不仅要看总量,更需要看结构变化。一是高技术产业领跑经济发展。2023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稳步推进的带动下,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2024年,1—5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二是高科技出口驱动出口增长。2023年中国货物出口总值23.77万亿元,增长0.6%,但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29.9%。与此同时,船舶、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35.4%和9.9%。
3.从地区看,城市群、核心城市保持合理增长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保持较好增长态势。2023年,长三角地区GDP达到为30.51万亿元,上海、江苏、浙江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5.8%和6%。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GDP同比上年分别增长5.2%、4.3%和5.5%,增速较2022年分别提高4.5个、3.3个和1.7个百分点。大湾区的广东省GDP同比增长4.8%,其中,深圳同比增长6%。
二、中国经济巨轮在增长平台期更需要“定速巡航”
“量”的增长到了平台期。中国在十年、二十年前长期保持全球最快增长,全球一直习惯于中国的高增长、快增长,认为中国只有高增长才是理所当然的。但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已经早已跨过了100万亿元的门槛,是德国、日本、印度、英国、意大利等五国之和。进入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于百万亿级的中国经济来说,简单地看增速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当前,中国的经济巨轮更需要的是“定速巡航”,过快、过慢都容易引发一些问题,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消费动力不足、房地产的债务风险、地方隐形债务等问题仍然存在,内部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但总体得到了缓解和遏制。同时,城市化的持续深化、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变革等都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积极因素。总体上,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要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底气长期存在。在新旧动能接续转化的当下,稳健则尤为重要。
“质”的突破还处在酝酿期,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在经济增长的“质”上还存在差距。大转型会面临很多“痛”, 也存在很多堵点卡点,譬如环境问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等。需要时间去破解,需要时间去培育新动能,释放新动力。外部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墨西哥、东南亚等竞争等。这些内外部问题都客观存在。从根源上看,是由经济发展“质”的差距引发而来,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不是根本性的问题。
有人说,中美之间随着大模型、人工智能的差距扩大,特别是在美国卡脖子下,我们的差距在扩大。诚然,有些领域我们没法利用美国先进技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技术的倒逼,国产替代带来的在“质的提升”,可以对冲传统大进大出的组装式发展的“量的增长”。
三、对发展的坚持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信心
尽管当前世界格局在动态变化,不利于全球化和经济增长的因素在增加,但仍要坚定地发展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自己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全球化的下一站:还在中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俄乌冲突、红海危机、巴以冲突等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还在持续当中,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可能还会增多,中国仍需要持续克服困难、付出更大努力。疫情冲击带来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跟风式“去风险”,给中国经济确实带来很大的困扰,也干扰着全球经济。大国竞争的语境下,美国层层设卡,阻挠中国的发展,违背基本经济逻辑的“产能过剩论”、长臂管辖的“实体清单”等,企图对中国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狙击和打压。在此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政客和媒体不断鼓噪所谓“中国经济见顶”“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外资撤离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等论调,如6月4日美国《时代》杂志刊登拜登专访,其对中国经济破口大骂称,“每个人都谈论,中国有多强大,他们有多强大,但事实上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下一个中国在哪里?”“客观认识中国”,一时成为一个认知难题。美国及西方国家希望找到下一个中国,国际投行也想找个一个更好的投资标的。
很容易忽视的是,中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这跟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城市化率只有66.2%,无法企及欧美发达国家,与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走过的发展中国家的道路还没走完,还需要进行深度城市化的过程和增长空间,迈向发达国家经济体。
对比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基础设施最完善、基础条件最好,在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具有竞争力发展中经济体。不论从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工业化的先进程度、以及消费群体的规模程度,中国都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难以匹敌的。20-30年的先发优势,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无法跨越的鸿沟。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既有科技创新的潜力,也有城市化发展的潜力,还有经济质量的潜力,这些都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空间。中国过去的城市化中,催生出很多新业态、新产业和型企业,同样,随着城市化的深度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还将迭代出新兴产业,如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银发经济等,成为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很多人在全球找另一个“中国”。诚然,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在积极承接这轮调整的机会。但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已经构建了为全球产业跃升、科技突变、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的基础,叠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庞大基础设施网络,中国综合成本是最优的,中国难以被替代,也不可替代。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城市化还在发展中,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已经跨过了工业化中期发展的临界点。纵观全球,几乎没有其他大国同时符合这几个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世界只有一个中国”。
2.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中国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等领域积极探索,这都将激发中国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内生动能潜力充足,持续增长空间很大,不存在经济增长“见顶”。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百年以来,中国孜孜以求的就是发展。发展自己是中国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中国最朴实的目标。
只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开放,重视创新、尊重市场、珍视企业,持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中国经济何尝不发展。
3.用开放的眼光看中国
在新一轮全球化当中,中国坚持“引进来”,也主张“走出去”。一方面大力吸引海外投资,如苹果将扩大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提升上海研究中心的能力,并于近日在深圳开设一个新的应用研究实验室。大量的科研外资正加速进中国,利用中国人力资本,迭代世界的技术。中国也在持续优化自己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为世界的企业来中创造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制造业出海、数字经济出海、跨境电商处理,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在新一轮全球化中找到中国机会。
中国发展未来可期,是助力世界企业快速成长的发展大平台。在中国的企业也将大有作为,勿需急躁,锚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四、中国“再造一个中国”的几个突围
下一个中国,不应该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更高维度的超越,再造一个中国需要更多领域的突围。
1.卡脖子等技术的突围。毫无疑问,解决当前制约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卡脖子领域,是中国发展首先需要克服的一个障碍。同时,在大国竞争下,也许卡脖子的范围会持续扩大。
2.企业的突围。中国企业在全球来说,不管是企业在行业的地位,营业收入的规模、企业市值大小、国际市场的份额等,相比较世界500强的头部企业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企业能力的短板。此外,在新兴产业领域,如果更多的独角兽出现,独角兽企业的质量、规模的超越,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3.新兴产业的突围。如果按照老牌发达国家的老路,探索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似乎是不可能的,一是百年工业的技术和人才的积累,一是,长期形成的专利堡垒,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固守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中国需要探索更多的新兴行业,正如新能源一样,在新赛道培育更多新产业、新业态。
4.开放的突围。随着全球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的发展,同时,大国围堵等客观现实,中国需要进行一次高质量的开放。未来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开放进行各种挤压和委托,突破小院高墙,加强与世界的链接,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关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