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洋制造,如何勇立潮头?

作者:胡振宇

时间:2024-07-04 15:12

12472

QQ截图20240708152357.jpg

//晶彩南澳 湾区明珠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摄

从深圳2022年3128.5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结构看,海洋制造业合计613亿元,占比20%。

从海洋制造业结构看,增加值百亿以上的有三类,分别是: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17亿元,占比7%;涉海设备制造业223亿元,占比7%;海洋生物制药业100亿元,占比3%。

涉海原材料制造业56亿元,占比2%。其余增加值均小于10亿元:海洋新材料制造8.3亿元,占比0.3%;船舶工业6.47亿元,占比0.2%;特别是海洋仪器制造业仅2.76亿元,与我市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强市、智能硬件之都的地位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匹配,也难以满足建设海上新广东和制造业当家的要求。

从发展趋势看,全球海洋领域“深水、绿色、智能、安全”四大方向蓬勃发展,深圳处于海洋制造业乘势而上的最前端:

一是深海采矿处于国家“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梯队,在外围产业延伸、深海开采拓展、深海智能传输操控等发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应用场景。

二是海洋智能终端方兴未艾,水下机器人、绿色智能船舶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工作级终端平稳增长、消费级终端飞速发展。

三是“AI+海洋”蓄势待发,从海洋灾害识别预报到生物育种基因突破再到空天地海跨界面信息传输无不是AI驰骋的空间。

四是海洋产业跨界融合前景广阔,合成生物制品、极端条件下生物理化功能新发现正在推进。

五是传统油气海工装备拓展新赛道,在新能源、碳封存、海底作业系统等方面积极探索。

基于以上趋势,深圳应审时度势,发挥自身特色,在产业布局上下好先手棋,布好战略网:

一是充分发挥大平台牵引作用,尽快推进现代海洋产业试验场建设,探索切实可行的、具有深圳特色的准公共产品运营模式。

二是推进海底观测网建设,充分利用海底光缆通感一体化技术,提高海底感知能力和通信水平,为企业下海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企业提供跨界面通信试验场所,突破目前水声通信应用场景少、规模小的局面。

三是发挥地方队、国家队、国际队优势,为我市海洋制造业倍增提供发力点和主航道。海洋大学定位具有海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应携手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向上拿资源、向下促转化、横向与企业高度互动,形成未来可比肩伍兹霍尔和MIT的特色产业生态;海洋新城积极推进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处等机构入驻,为海洋产业提供软硬件支撑。

四是当好船东、当好股东。前者要充分发挥中海油南方公司的在地价值,密切与海油工程联系,力争EPCI软件、系统、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尽可能在深落地。同时,要大力促成我市海洋基金落地,为企业大发展提供一臂之力。

在推进方面要体现三大特色:一是要摸清家底,对全市特色海洋制造业细分领域企业、投资商、未来布局意向要形成一张图、一张表,提供决策支撑。二是要国际对标、国内比较,把国际同类产业、企业优劣势和企业进行比较,为企业发展把好脉、服好务。三是要产业落地,对特色海洋制造业在全市的布局甚至飞地飞海投放提出具体建议。

空间布局上,一是要建好两座城:位于珠江口的海洋新城和位于大鹏新区的(坝光)白沙湾海洋科学城。

二是要抓好两个港:深圳港和香港,发挥深圳港的硬件优势和香港的国际化优势。

三是推进深圳南山和广州南沙“南南”合作,提高光机电一体化和海洋装备设备智能化水平。

四是密切与北京海洋部委、协会、央企对接。

五是对接国际海底管理局、国家大洋协会等机构,力争ISA(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处和我国可能成立的深海采矿企业总部在深落地。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制造山东,把核电优化利用作为第四次生产力布局的突破口 2024-08-29 16:34
  • 综研观察

    深圳,要做南海智能感知的旗手 2024-07-24 15:25
  • 综研观察

    广东海洋经济如何由大到强? 2024-06-20 09:49
  • 综研观察

    请关注:大鹏时间! 2024-06-18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