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规划突破深港两地的隔阂,有助香港善用大湾区的优势。资料图片
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必然趋势,重点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等的“硬联通”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的“软联通”。这可加快实现人员和资源跨境自由流动,优化营商环境。在这一进程中,港深“双城”发展最值得期待。香港可借助深圳的产业资源,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和创新科技及新型工业化发展,深圳可借助香港的国际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拓展全球市场,实现互利双赢。港深又可联手壮大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全新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到《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2023》,到近日特区政府向立法会介绍北部都会区创科用地规划,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正有条不紊推进。近期当务之急,是因应大湾区融合和港深“双城”发展趋势,在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统合《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相关部署和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及四大区域,促进空间和产业有机联动、无缝对接,加快发展香港创新科技和新型工业化。
一、香港需要科技园区,也需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都是产业园区,但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所不同。工业园区通常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生产车间、产业配套等相关支持,降低工业企业成本,吸引制造业企业聚集;科技园区一般是政府提供加速器和孵化环境、为创新主体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区内创新企业集聚和创新思想萌发。比较而言,工业园区主要服务已有工业企业,做大本地工业增加值;科技园区主要是培育孵化新企业,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二者协同联动,各有侧重,难以相互替代。工业园区为科技园区提供配套支撑并承接其制造环节的外溢,科技园区为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服务进而推进中制造、小制造乃至小规模量产。目前规划建设的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主要是科技园区,专注于前沿技术研发、高层次人才培育及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仍然需要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吸引市场主体在香港进行产品生产制造,或支持现有制造业企业扩大规模。
二、工业园区应成为北部都会区建设重点
工业园区应成为北部都会区建设重点之一。“南金融、北创科”的本质是“南金融、北工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香港已经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关键是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型工业。香港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在用好本地资源的同时,将视野放大。比较而言,北部都会区建设工业园区具有地理空间优势和跨境整合优势。一方面可以与科学园及将军澳、元朗、大埔工业村/创新中心等现有园区分工协同,有效聚集上下游市场主体,做大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高起点、高质量构建工业生态,通过“园区、规划、政策”联动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可以联动深圳河套、前海及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和滨海湾,广州南沙等平台,因应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10” )、深圳20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20+8”)的发展,通过“反向”吸引大湾区内地企业到香港拓展空间,加快发展本地新型工业。
三、根据产业需要规划建设适配的工业园区
目前产业园区已经演进到第五代,产业定位从第一代的劳动密集型、第二代的资本密集型、第三代的技术密集型、第四代的知识密集型向第五代的生态智能型转变,空间形态从低密度厂区向集约型城区综合体转变,园区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多元社区转变,园区环境从无意识保护向低碳节能环保转变,运营服务从基础物业管理向产业增值服务转变。五代产业园区之间是共存关系,并非替代关系。北部都会区可根据产业需要规划建设适合的工业园区,关键是产业和园区适配,并非越高端、越先进越好。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生态智能型园区都可以选择,甚至基于产业发展特殊需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园区也可以考虑。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尽可能实现产业配套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散点式”布局工业园区,见缝插针,连点成片,连片成势。鉴于第三代到第五代产业园区与社区之间是相融关系,应考虑在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等已规划的新发展区适时、有机嵌入工业园区。
四、与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共建工业园区
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多个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或特色平台,内地也有一批运作成熟的工业园区,可考虑与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政府机构或头部企业等,以市场化方式在北部都会区共建工业园区。港深可率先探索,依托莲塘、文锦渡、罗湖等口岸,在两地边界共建跨境工业园区或口岸产业园区。或者在新田科技城、流浮山等地,借鉴新加坡与相关国家城市合作模式,合作建设“北部都会区深圳工业园区”。除此以外,香港可与深圳发展快速稳健、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的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北部都会区产业孵化园区,也可考虑与深圳“20+8”产业集群领域的头部企业等合作共建北部都会区产业集群园区等。因应东莞制造业资源丰富多元和港资制造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香港应创新与东莞制造业合作的方式和路径,探索构建香港新型工业—东莞先进制造双向联动发展新机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