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期银湖沙龙:《点燃别人,照亮自己—谈美》

时间:2017-06-15 10:12

6837

 

141期银湖沙龙:
《点燃别人,照亮自己—谈美》
 
主讲嘉宾:赵孝萱教授
人:刘伟老师
 
[实录内容]
刘伟:如果形而上的东西也能够在全国领先,就像哈尔滨一样,哈尔滨是城,如果深圳能够成为文化之城、有文化品味的城市,在全国就会更受到尊重。
所以今天特意邀请了赵孝萱教授来谈一次美。赵教授,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美女里面的学者,学者里面的美女,而且还要加上一条,有些学者是没有艺术气质的,但是赵教授还有艺术气质,三项合一。而且赵教授在台北长大,家里面是书香门第,她是大学教授,曾经当过大学的系主任,也当过台湾林语堂纪念馆的首任执行长,而且不但受了台湾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读过研究生,特别对艺术收藏和艺术教育有研究,出版过很多关于艺术收藏、艺术鉴赏方面的著作。可以说她一直在作为美学的布道者不断努力,现在在蛇口成立了一个元培学堂,以后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到蛇口的南海艺库去参加赵教授的学堂组织的各项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公益活动。而且赵教授的学堂不但有网下的课程,还有网上的课程,而且赵教授到银湖沙龙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一个全球化的人,经常在世界各国,带着很多人搞艺术鉴赏活动。而且她所有活动几乎把我们国家的艺术界的知名大师、大艺术家全部笼络到她的麾下。所以,你如果关注一下原陪学堂就会发现非常的高大上。她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我觉得正好适合深圳当前从一个纯经济城市向全面的文明发展的角度迈进,特别需要这样的机构和组织。
所以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了赵教授来跟我们谈美。今天来的嘉宾,有一部分是银湖沙龙的老朋友,有著名的建筑师胡总,有招商地产的胡总,还有北大毕业的才女,也有很多陌生朋友,非常欢迎大家参加银湖沙龙的活动。
前半段请赵教授谈美的主要内容,中间有10分钟茶歇,茶歇以后主要进行平等的讨论,大家有问题或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都可以和赵教授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面欢迎赵教授开始她的讲座。
 
赵孝萱:
在我讲这个题目之前先分享一下我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这个和我的一些人生经历有关系。2005年之前是台湾大学教授,一直长在台北,2005年到北京进入艺术圈,开始在不同的艺术机构工作,慢慢的发现各艺术机构都期待很多藏家上门买画,可是藏家不会天上掉下来,发现一般人对艺术的了解和真正的艺术圈内有非常大的鸿沟。因此我从2011年开始,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做艺术教育的工作。当时我是一个圈子的想法,怎么样想办法带更多的人进圈子,所以我从2011年就开始做各种讲座,写中国第一本艺术市场入门的书——《艺术收藏投资的70个问题》。
我跟深圳的缘分是在2012年,那时候以深圳为主体的中欧商学院企业家校友,他们成立了一个收藏俱乐部,那时候我就更多来深圳了。因此发现了深圳这个城市无比的魅力,以前我也是一样,对北京、深圳一样都有非常大的歧视,觉得是一个文化沙漠。可是后来发现深圳是一个真正适合孕育文化发展的土壤,因为文化绝对不是有古迹或者是有老房子,真正文化发展最好的土壤是在一个包容的、自由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创新的城市。那时候发现深圳既然是这样的城市。
当我从2011年开始对各种高端会所、企业家群体、金融机构,开始讲艺术课的时候,我慢慢的发现光是讲这些艺术知识是没有用的。甚至说我讲的课只是帮助中国艺术市场多一点人买画,我觉得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突然发现应该往更深的层次探讨问题,那个更深的层次,就是这个社会还是缺少了文化底蕴和美学素养。在20122013年,我给企业家上课,他们觉得受到非常大的启发和收获,我的这群学生,他们很多都是创业导师或者是投资专家,他们就鼓励我创业。他们说:赵老师,中国太缺少艺术教育,太缺少文化课程了。因为我一直只是一个老师和顾问,创业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可是当我从他们的眼睛里面看到渴求的时候,我觉得我或许应该尝试一下。所以我当时就想文化底蕴和美学素养,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
我想到了美育。
想到美育,于是我想到了在民国初年在这个方面就不太被提起的先生,就是蔡元培。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大校长,不知道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美育可以救这个国家,甚至美育的重要性对中国来说甚至是可以取代宗教的。所以我想做的事情,就觉得不是只是给几个有钱人帮助他们怎么买买画,赚赚钱。或许我做的事情是可以改变一个时代,或者是改变一个什么的。所以我就想那就叫元培学堂吧。很多人说你做这个事情为什么不在北京或者是上海?
我说你有没有听说过卖鞋的故事?到非洲卖鞋,所有人不穿鞋是不是更好的环境?恰恰我认为深圳不是因为所有人都不穿鞋,深圳是一个充满文化和教育潜力的地方。事实证明我从2013年到这里来,深圳越来越让人可喜,所以后来北京朋友说我是先知,觉得我来得是非常对的,而且我们看到了潜流。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课程,我不断被我团队的小伙伴问,或者是被很多学员问,到底什么是美育?到底什么是美?
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想明白,在我刚刚做公司的时候。
包括刚才刘伟老师说的我们有网课,有微信的课程,因为我不愿意我的课程永远只是给最有钱的人上,希望几百块钱也可以上,教美学的通史课程,这个时候我觉得要给他们一本书,我这本书就可以简单的了解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的经验。所以我当时就忽然想到,在我少女的时代就影响我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朱光潜的谈美》,现在我给你们看的是“赵孝萱的1983”,这个1983是我读高中的时候,这本书始终伴随着我。一直到了我到大学的时候还带着这本书。我还记得有一次带到中文系的教室里面,把这本书遗失了,隔了两天既然找回来了,因为这本书有我非常多的笔记,这是这本老书的第一面,就是我们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觉得这本书可以帮助很多人理解。
朱光潜先生当时是为了年轻人写的,他有为青年人写的12封信,其中包括谈修养、谈读书,谈美是其中一个部分。
即使是这样的书,很多朋友还是觉得不是很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所以我就开始做了一些关于谈美的导读,今天我的题目不止是谈美导读,而是要从谈美谈何为美的人生。
今天整个国内教育体系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太偏重知识,太偏重学习,有用的学习。没有什么人指向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生命内在的情境,这个事情是美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谈美这本书最重要的是他会提醒我们,你是否能够从万事万物中觉察美而发现美,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发现和觉察,是因为你的观念跟态度。所以我会做一个简单的导读,还会慢慢的引申出一些价值观的问题,因为美学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也是生命感性教育,这也是现在整个教育系统里面最缺乏的。
这本书里面是一小篇一小篇的文章,我把所有这些篇章的论点总结成“这些论点”,他在书里面谈到“为何需要谈美”,这个部分谈的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产生的?跟三种元素有关。
第一种元素是态度。
第二种元素是距离。
第三种元素是移情。
第三个部分就是我要谈的,到底什么是美感?到底又什么不是美感?最终我们要谈的是美感对人生的作用。这是我把他的书掰碎,再杂糅,整理成了这个系统。
为了这个PPT找了很多优美的照片,非常有情境的图片,这样搭配就可以理解某些意境。其实是用非常明白的言语,让我们了解美感何以产生。最重要的是这是在他的序里面讲的,如何美化人生,如何净化人生。
讲到净化人生,有一次我去珠海讲座,那个课程叫做“如何过一种有审美的生活”,那个课还没有那么学术性,等于说是更生活化的演练如何从自然学习美,从艺术学习美,从生活学习美。有一位女士在我讲完了之后非常激动的说她非常感动,她说:即使我买不起房子,即使工作非常的挫折,也不开心,可是听了你的课之后,突然发现那些事情都没有什么,忽然发现我的精神得到了净化。她讲那个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朱光潜先生讲的人心净化。
最后一篇谈到“人生的艺术化”,如何能够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有艺术气质,而不止只是一个平庸,平凡的人生。我们过的是平凡的日子,可是如何把日子过得不平凡,一这也是属于他要讲的。最终是在抒发他的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这是一个民国学者的最终境界。
很多人认为谈美都是风花雪月,所以我一般讲座里面90%的都是女士来听,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男士,在座的这些可能是比较有高度的,一般的男士一听到艺术和美学都认为跟他没有关系。其实这个事情跟所有人都有关系。中国的男士,尤其是需要更多的体会这件事情。
朱光潜其实是一个文艺心理学家,他的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12封信》。
在谈他的书之前分享一下我个人对美学的简单定义。我们看美学,从伯拉图一直到黑格尔,康德,唐君毅,我曾经在元培学堂刚刚开课的时候,做了一个艺术和美学鉴赏的课程,请了我的博士后导师给这些企业家讲美学,一讲就全部讲死了,因为就是讲的康德、黑格尔,对一般企业家来说完全听不懂。其实不是我老师的错,也不是他们的错,是因为我错误的做了这个连接。所以我觉得我要如何用更简单的概念来讲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第一个事情美绝对不是漂亮,绝对不是好看。
美学在西方系统里面,西方美学系统里面讲的是一种感觉学,所以是关乎着感官的,先要打开感官,打开眼、耳、鼻、舌、身,当我们的感官是敏锐的时候,感觉是一种新的状态,会进入心的层次。绝对不是说跟脑没有关系,当你有感觉的时候,有时候脑子会有一些感悟,那个东西是牵涉到脑的部分,所以也许是一种身心脑合一的过程,最重要是一种情感层面的问题。而最终会有一种感动,而这种感动会让人有一种什么感觉?感谢,感激,感恩,最终为什么美学教育最终会让人觉得你比较容易成为幸福的人?是因为你常常有这种美的体验跟状态的时候,你比较容易有幸福感跟满足感。
所以整个系统来自于体验的过程,他是一个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我先把关健词分享一下,接下来再讲朱光潜说什么。
这是在他的序里面,他为什么要谈美?他认为人心之坏,他不是从体制问题来讨论,他认为为什么中国人心之坏?是因为俗不可耐。什么是俗?就是因为缺乏美感的修养。
上次我经过澳门,很多人跟我一起过关,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周边的人看起来气质都不太好。为什么觉得这些人的气质不太好?是因为他们长期是在一种比较世俗或者是金钱的层次,比如说他整天想着怎么赌钱,怎么赚更多的钱,怎么样交换关系,内心比较没有崇高和精神的东西。这种人的气质就会比较俗,为什么俗?就是因为缺乏美感的修养,这本书的目的是教你如何免俗。
他说很奇怪,1932年,中国是在风雨飘摇的时候,他说现在谈美实在是太紧迫了,可是中国社会不完全在制度上,有太多人想用各种制度对社会来进行解决。可是在美学家的系统里面,他认为社会太坏是因为人心太坏,所以他认为“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所以美学是属于情感系统的,可是中国一百年,后来的教育就不触及情感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他说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移情养性做起,就要靠艺术和文化的熏陶。什么是熏陶?就是被感染了,所谓的熏陶就是不知不觉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与饱暖厚禄之外有高尚、纯洁的祈求。
现在的这个社会是只有饱暖厚禄没有高尚和纯洁的祈求。
因此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很多企业家为什么企业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一种出世的精神,有比较高的格局,比较高的人生境界和追求。朱光潜说如果今天所有人都被现实所控制,现实只是一个秘密无缝的厉害网,所有人跳不出这个圈子。等于说人的言语乏味、面目可憎。所以他认为美感教育是可以帮助我们挣脱这个厉害网的。
要求人心美化,就要有一些途径。
这个是他的目的,先讲为什么。
他说假如说你看了我的书之后,看一首诗,一幅画,或者是一篇自然风景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趣味”两个字非常关键!趣味好象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什么样的人生是有趣味的呢?所以我们的教育很重要是要讨论,到底我们怎么样能够有趣味的人生?当你懂得什么样的经验才是有美感的,而且能够用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事项方面,我的心就达到了。所以我今天的题目是从谈美谈美的人生。
如果我今天只是知道西方美学历史还一定要跟我的生命内在有关系才有意义。大学研究的是哲学,而元培学堂研究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觉得美是跟他的生活有关系的,因为经过我们这些课程,他是随时随地可以感动的。
我们曾经有一个上古建筑课的学员,他可能也是上海做教育机构的,他曾经在日本的美秀博物馆,中午在里面吃一吨非常让人感动的餐,因为是用无比的爱心做的有机的农作物,爱心的红豆,爱心的什么什么做了一个小餐盒,非常好吃,非常精致,因为他上了元培学堂的很多课,他说我觉得好象上了课之后心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容易感动。我看到一个男士在我前面说这个话,那一刻我也很感动。什么是心越来越柔软?
这就是目的,懂得人生的情趣和趣味,最重要是如何用一种美感的态度来过生活。
他绝对不是所谓的风花雪月,绝对不是只是面上的,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跟价值观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美感如何产生。
什么是美感的态度?这就是文化跟学术不朽之处,他都已经做古那么久了,他的精神还在不断的流传。另外我也推崇的林语堂先生也是一样。
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距离是美感产生的重要因素,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条件。
态度:
美感产生最重要的是态度,什么态度?审美的态度跟审美的眼睛是逐渐养成的,也就是说其实一种审美的状态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能培养,元培学堂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人的心理和视觉会有独特的反映。也就是说同样这些树可能十个人看是不同的感受,可是你如何成为一个非凡独特的人?就是因为你能够看这些树,你有不同的感受。
我刚才说我小时候看那本书的第一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是不是国内有些中学课本选了这当中的一些,叫做“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你看到一棵古松的时候有什么态度?
嘉宾:做家具。
嘉宾:辟了吧。
嘉宾:环境很美。
 
赵教授:他说一棵古松木材是商业上的形态,所以他看到了古松的实用性。是因为人有趋利的本原,所以你的注意力全部是利害关系,这个时候你的心理活动是偏向于意志的,也就是关于计算,机关算尽太聪明。这是一种交换关系。
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来看,他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我面对古松是不能有成见和情感的,必须用一种探究真理的绝对客观的心理来看,而且他的心理活动是偏向抽象的思考。
第三种是美感。比如说这个古松的姿态轻奇磊落,傲立不曲,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傲骨,画家用欣赏的心态画古松,他抱着的是独立自主的世界,他体察到了美。什么叫做独立自主?就是看古松就是古松,而不会想着拿来用,或者是砍柴,或者是针叶,或者是孢子。
实用的态度是怎么样盘算卖它,砍它,运它。
科学的态度是看他如何利用?
美感态度只观赏他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位以及傲然高举的气概。
也可以把欣赏一棵古松的态度换成欣赏一个男人的三种态度,我们也可以换成欣赏一个女人的三种态度,或者说欣赏一个女儿带男朋友回家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的妈妈会说什么?他有没有钱?他有没有房?他有没有车?他在什么单位上班?诸如此类。这个时候她看到的女婿完全是什么?完全是交换的、金钱的,她到底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现在这个社会太普遍了。
第二种是科学的态度,有丈母娘科学的态度看,看他的肌肉和脂肪比,是不是体格够健壮,或者是属于哪一种星座的男人,属于哪一种血型的男人。
第三种是比较偏美感的,问女儿你爱他吗?他爱你吗?你们是不是真的觉得每天在一起都很开心,很幸福,你是不是觉得只要在他的旁边就舒服得不得了?如果都是,那就在一起吧。真的是因为纯情感,没有别的考虑,你们两个相爱就可以了。不是因为别的考虑。这个时候这个女婿就成为了独立存在,就和古松一样就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
我常常去巴黎,在巴黎街头有很多穿着非常漂亮的男士,红裤子、绿裤子,穿得特别的鲜艳,特别的帅,在咖啡坐走来走去。我有时候在咖啡厅就欣赏这些男士,有人说他们是同性恋,好恶心。我说他们同性恋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在那里就是欣赏他们的那种气质,那种丰度,那么潇洒,那么帅的感觉,就是纯欣赏的态度。他是谁,他在哪里工作,是不是同性恋,在那一刹那,在我欣赏这个男士的时候其他都不重要。所以,实用的态度是本能对物质欲望的反映,又带功利性。
现在这个社会所有的判断都是这样的,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但是美和美感而言是物质活动之外,是精神的,是情感的,是无功利的。说实在的,我在北京的时候真的有一个男的,看到我,他第二天就跟我的朋友说“你跟那个老师说,我想送她一栋房子,她可以带她的女儿跟我重组一个家庭”。后来我就跟我的女朋友说,我到底是嫁他还是嫁房子?你以为他的一栋房子就可以买我的灵魂吗?爱情是最可贵的,我不可能用一栋房子来交换,除非我喜欢这个人,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讲到这个故事就想到了张爱玲很有名的小说是《倾城之恋》,白刘松是一个上海的曾经离过婚,想再嫁的一位女士。她就看上了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侨,她就想找一张发票,但是这个华侨不想娶他,知道你根本不是爱我,就一直不持续发展。有一次他就说“难道你以为婚姻是长期的卖淫?”,当不以爱情,或者是不以两个人共同成长为基础的关系,对女人来说就是一种交换关系,就是一种卖淫关系。
问题在审美态度里面,我们的意志力是偏向于事物本身的形象,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偏向于执着的,最重要是有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看古松,都是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的。古松的性格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不管审美的过程中都有几分创造性,也有主观的成分,所以是一个主客交融的关系。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罗丹说“艺术就是帮你找到发现美的眼睛”,重点不是那个眼睛而已,有眼睛也没有用,是你在性灵里面的有审美的活动,你才能有那双眼睛。心灵比较深的层次就叫做性灵,才能有性灵,有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态度就是美存在于人。
就是说你的性灵有没有这种元素,有没有那种可以去掉其他的元素,去看一个东西的纯粹的态度。
所以人的美感是可以训练的,这边有很多人的爸爸妈妈,如何训练美感?就是训练感官的感受,培养两种能力,一种能力是感知力,一种能力叫做表现力。
什么叫感知力?你对美的感受和接收的能力就是美感的能力,就是感知力,就是对美有没有接收的能力。比如说今天跟你的孩子下了大雨,如果在抱怨“好脏啊,鞋子都湿了,这个城市动不动就湮水,这是一个破城市”,如果换一种心态,“宝宝,你看一下雨,你有没有听到雨声,有没有看到大雨落到地上,看到水珠的光芒”。是不是状态就完全不一样?
什么是表现力?就是对美感的进行再表达与再创造,这个就是表现力。对一般人来讲,我们做到感知力就好了。可是对什么人做到表现力?如果今天你看到美有一种激动,想要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拿起照相机就是摄影家,拿起画笔就是画家,拿起摄像机就是电影导演。为什么有的艺术家能够做出非凡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内心对所处的生活、社会、家庭、人生历程有一种必须要演说的感动和感受,再加上他能够用一种比较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创意的语言,别人没有用过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他就容易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也许我们没有,也许我们最多有一点感觉,可能自己写一点东西或者是拍一张普通的照片,问题是我依然能够表达我对于美感的创造。
刚才第一个是讲了态度。
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因素。
冯小刚有一个电影《手机》,里面的教授说“审美疲劳”,为什么会审美疲劳?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距离,所以为什么婚姻是恋爱的坟墓?就是因为没有距离。朱光潜先生就讲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在海上远远的看雾特别的美,或者是看钱塘潮,觉得特别美,浪花拍岸,觉得特别里。如果你在那个浪底下把你卷走了,你会觉得美吗?不美。北京,我们住过很多年,下雪的时候觉得好美。真正住过的人就会知道一下学就特别脏,到处都是泥泞,它影响你生活的时候就不美了。当你在熟悉的环境,你就觉得是妨碍了。
当我们用实用态度看世界的时候,只是实际生活和工作的障碍物,就会引起厌恶。如果我们看建筑生活的美就要从现实跳开。为什么婚姻是恋爱的坟墓?就是因为柴米油盐。每天只能讨论小孩、生活。这不代表婚姻生活就不能经营出美感,只是需要更高的智慧。因此他讲到了关于距离的问题,我们怎么样不要用一种实用的态度来看我们所处的世界,这就叫做距离。
我们要摆在适当的距离看,距离太远和太近都看不清楚。也就是说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才能浸在艺术的美感中。因此要产生美感就必须要有距离。这是一个很大的人生智慧,每一种都和生活哲学有关系。
当我们看到美的时候,就只看孤立绝缘的意向,一再强调没有欲念,就是你想得到,想拥有,想占有。现在所有的人,所有人看到一片非常美的景致的时候,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拿起手机,有时候我会在旁边说“可不可以用一下眼睛看?”,为什么想要拿起手机?你想要留下来。问题是所有人都是透过手机看这些最美的美景。而最终留下来的只是希望在朋友圈发一条照片,问题是你丧失了在那一刹那,把自己纵浪在自然之中的感动。因为那个时候是你的欲念,你想拍照片,这种状态跟一个摄影家,他面对一个美景,拍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特殊的图象,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检讨一下,不管是拍“到刺一游照”或者是拍美景照的意义。为什么看到美景第一件事情是拍手机?
最近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因为我之前出了一趟门,在大桥旁边的咖啡座看到很多海鸥,我在那边喝咖啡,看海鸥,很惬意,突然来了很多中国观光客,他们就对着海鸥、对着桥一直拍,我就说你们为什么一直要拍?看到海鸥,为什么一直要拿着手机拍呢?这个时候你的状态,就是欲念,完全是想要掠夺那一刹那或者是保留。审美态度中是不能用实用和厉害的差别,美的差别是厉害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不及。
这是属于第二个部分。
不以心为形意,当我们在美的心灵活动中我们是自己的主宰,后面会讲美和自由的关系。当你是自己主宰的时候,不受物质、不受欲念,不受现实所操控的时候,才能有绝对的自由。所以为什么美和自由有关系,原因就在这里。
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条件。
什么时候产生过移情作用?最熟悉的故事是庄子跟惠氏的故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我们对于万物的体会是一种心灵创造。这就叫做移情作用,也可以叫做宇宙的人情化。
今天我讲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带领你的孩子和家庭进行美感活动的,而不是说今天放了一个大假,所有人开车出去,开到一个目的地,拍一张照片,很挤的再开回来。路上的一草一木,都可以做最好的教育,并不是说到了什么地方,拍一个到此一游照就回去了。很多人认为浪漫是在诗与远方,可是其实浪漫的状态是内心有诗,不在远方也浪漫,这才是真正的浪漫。而不觉得是遗弃现有的生活,把日常过得很糟糕,永远都在期待一个遥不可及的诗与远方,那你的人生还是很糟糕的。
因此怡移情作用和美感有非常大的关系。当我在面对一个我所关照的对象的时候,是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诸于物,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看花落泪见月伤心,因此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因为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诸于物,问题是当我感时了,当我恨别的时候,这种物的情态也让我能够有所吸收。因此我们说我们要看山之清奇磊落、海之波澜壮阔,是因为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也就是说北感惊艳是我们在聚精会神之间,我们的情感与物能够往复交流的过程。
因此你看物的形象,是你个人情趣的返照,因此郑板桥说“以人为可爱者,我以可爱。以人为可恶者,我以可恶”。什么事情都抱怨,所有事情都看不顺眼,就是你内心的返照。因此,这个时候你怎么样能够让物的姿态能够吸收于自我的内心,你能够产生这种陶冶性情的功效。面对自然绝对不是拍一张照片而已,而是要用心的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对我们内在的召唤。当你仰望星空,你会觉得人是如此的渺小,虚无,时间是如此的短暂,你或许有这样的感触,或许就会觉得什么是陶冶性情的功效。
举个例子,宗白华先生也是民国很重要的美学家,他写的《美学散步》,这是他其中的一段:
美感的动机始于同感,我们在爱朝阳中看见一只带露的花,感觉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的发展,便觉得无穷的不可言说的美。诸君,艺术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无限的同情对于自然,无限的同对于人生,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无限的同情对于生死离合,嘻笑悲啼,这就是艺术感觉的发声,这也是艺术创造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讲到移情作用的时候,宗白华先生这一段正好可以呼应朱光潜先生讲的这一段,他讲的是当我们怎么样能够有艺术的生活,就是你对于万事万物,大自然有一种同情共感的能力,而不是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什么都没有感受,就只能到什么地方去吃一顿,其实口腹的感官之欲是人类比较低等的。
同样是酒,如果把酒只是拿来拼而不是品的时候,你的口腹之欲是很低的。品酒的系统里面要先看颜色,闻味道,还要闻出到底是什么味,还要尝,想办法所有的感官都打开才能品尝那个葡萄酒如何在土地跟阳光的恋爱关系。可是如果要干,我最讨厌有人拿着非常好的茅台要跟我干杯,真的觉得太暴殄天物了。品,而不是拼。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感。
因此刚才讲了美感发生有三个。
美感世界纯粹是意向世界,不管是一个人的意向或者是,或者是花鸟树人,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意向,是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的。当我们在欣赏或者是创造艺术的时候,一定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要不然你就没有办法。
我做美学教育之后越来越不能上原来的艺术鉴赏收藏的课,因为原来是讲艺术投资,教大家怎么买画,怎么投资。所谓的投资就是怎么买画赚更多的钱,可是当我做美学课的时候,就发现那样的看作品,马上问多少钱,其实是一种交换关系,那一刹那是想如何买了这个画下一次卖了挣更多的钱,他看的不是作品,也不是看的艺术家用他的精神力量,用他的手上在这个画上做,而是看了现在买了三年之后卖掉赚多少钱,他看到的是钱而不是艺术。中国最糟糕的一个电视节目就是《鉴宝》,特别糟糕。那个节目一火起来,告诉全中国老百姓,你家有什么祖上传下来的罐子马上给这些专家看,那个专家会告诉你可能值几百万几十万,你就突然间咸鱼翻身了。其实这些东西最大的意义是历史,是文物,是艺术,是精神传承,是文化,可是告诉所有人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所有人就开始做发财梦,这就叫做利害关系,这就叫做交换关系。
可是美感绝对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现在要改写我那本书就有点头痛,因为当时那本书已经绝版了,中心出版社通过我要重新出这本书,可是我现在一说到艺术投资就没有那么想讲了,因为艺术投资的心态和审美的心态是冲突的,所以我写得很慢很慢,写不下去。
艺术品是具有硬通货能力的,它最好的顶级的艺术品绝对是有硬通货能力,是可以等值于有价货币的,的确有投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如果只有投资价值。深圳某服装上市公司老板来上我们的课,看到每一幅画都说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我就快要疯了,我说不值钱,无价之宝,不能计算,不能计量,本来艺术就是无价之宝嘛。市场给了萝卜白菜价还是什么,都是人的态度。
有一个企业家学友,到他们家,他就说我这个床40万,那个狗说是什么品种,血统,我说我家的狗是流浪之家领养来的,说他们家的鱼也是名贵的锦鲤。我很敬重他,但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强调,他跟鱼和狗都是用人的价值来定义的,狗很可爱,跑得很可爱,不代表他有什么血统的狗,狗本身就是有它自身的美的意义和价值。而鱼,不见得非要什么名贵的锦鲤才是一条好鱼。
有一个学友是做农产品的,送给我一条鱼,我们家不忍心吃就丢到我们家的池塘里,我觉得它游得也很好,也挺美的,结果后来被猫吃掉了。
因此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所有的态度,这是跟一个人生态度有关的,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是脱离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就叫做直觉,这就是美感经验就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就是一看那个直觉,不用思考和欲念的,这就叫做美感经验。
当我们看到任何一个审美对象,注意力的集中,意向的孤立无缘就是美感的最大特点。这个时候要用纯粹的感性力量来体验。为什么我前面讲的是情感的,是感性的,是直觉的。
实用和科学的系统,一定要跟其他事物发生关系才能发生意义。可是美感是孤立无援的,本身就可以显示出价值。所以当我们见到花草就忘掉它和其他事物的联想,就关照他,赏玩他,这就是美感的态度。因此我在这个体系里讲到到底是什么美感的态度,是一种意向的,孤立无援的,是一种直觉的,而且是注意力的集中的,而且是无所谓而为的,就是不是为了什么。
说实在的,为所为而为是比较难也是比较崇高的。
意向和实际人生有巨大的距离,我们只观赏孤立无援,不问他跟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问对其他人的效用如何,这时候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去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到一个非常高的情境,叫做物我两忘。
这个是中国美学精神一个比较高的境界。我喜欢台湾有一首民歌叫《忘川》,歌词是:“有一条小河叫做忘川,喝了川水就忘了一切,忘了一切也忘了自己;有一条小河叫记川,喝了川水就记起一切,也记起自己。来,喝一瓢来自忘川的水,再喝一瓢来自记川的水,忘记一切,又记起一切”。
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也是一种创造的状态。
为什么审美的经验是一种创造的状态?跟这个概念就有关系。
为什么美是最有用的一件事情?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我们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祈求,也就是我最早说的精神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人的实用活动全部是有所为而为的,是需要环境限制的。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的,是受环境不需要,你不会受环境影响的,不会受局限的。所以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主宰。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所以为什么他说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就是因为它可以超越现实人生的局限,超越现实心灵的拘束。为什么元培学堂最高的境界是“以美呼唤自由”,是因为当你不以心为形意,已经是自己心灵主宰的时候,你就能够呼唤精神自由。
所以对于厉害圈和物质要有一些超越,要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和情趣,如果说你有这种审美活动的话,你就能够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能够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人的气象,境界就会变得不一样,不会永远只有非常低的人生现实考虑和追求,不是只有柴米油盐,不是只有厉害交换,就会变得比较有境界。
这是序里面的话:做人做事如果抱着无所为而为之,只满足理想和情趣,不计较于厉害得失,才能有番成就。
所有伟大的人都是因为有宏伟的境界和豁达的胸襟。
朱先生说我们有无所为而为之态度,你不斤斤计较于厉害得失,不仅仅计较于现实的考虑,可是往往在这个层面的人才能真正做出值得人尊重的事情,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状态。所以我说美学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格局教育,格局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这一张PPT是我上一次在太子广场上“城市美学”课程的一小部分,如果拿无所谓而为看一个城市空间,一个好的空间就是人跟建筑、跟自然的关系,这个自然包括草木鸟兽,越好的环境就是人跟建筑、跟自然能够最和谐的关系。
所以我特别喜欢那种城市里面有动物,比如说我说在悉尼看到海鸥,巴黎看到鸽子,奈良看到满街走的路,路就在你的旁边走过去,他们都很安详。而建筑跟自然能够有非常好的比例。问题是什么在空间,什么是在空间的基因上无所谓而为的眼光,无用之用的魄力?
说一下我喜欢深圳的原因:
我家住在华侨城,我开车到蛇口,走滨海大道再转望海路,我每天上班的路是多么的美。每天在滨海大道都走慢车道,因为有树荫。为什么喜欢华侨城,因为华侨城到处都有树。特别感谢深圳市政府留这么大的绿,一大片都是绿带。所以我就沿着滨海大道一边看海,这边又看很多的绿树,有时候很感动,深圳一年四季都有花,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所以我说无所谓而为的眼光是什么?就是一个城市可以留很多的绿带,可以留很多的湿地,可以留很多的公园,可以留很多的草地。这些东西对城市发展一点用都没有,问题是能够留得越多,代表你越有无用之用的魄力,因为那才是人得以呼吸和生存的地方。
就像对自己的家也是一样的,我家在华侨城租了一个破房子,原来有一个比较大的院子,还有大树,可是原来那个院子是荒的。中国人通常有一块地就会拿来干什么?种菜。之前我的住户的确是拿那块地种地瓜叶和辣椒,弄得乱七八糟的,虽然他是一个艺术的收藏家,收藏一些文物。我后来就全部铺平,铺了草地,挖了一个池塘,种了莲花。草地也没有用,只是狗拿来跑而已。或者是欧洲的很多城市里面有很多的花台,在阳台上,所以怎么样能够在我的空间里面用,在极少数的空间里面能够引进更大的自然,会跟我的实用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或者是每天会买一束花插在自己的家里,那个花好浪费钱啊!
除了实际需求之外我们有追求美的愿望。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张晓风女士写的一篇散文,她就说她家隔壁邻居把草地和大树砍掉铺成水泥当停车场,她觉得比较痛心,这是比较现实的考虑,因为没有停车场又必须停车。可是停车场跟大树和草地就是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就要看你的人生选择是什么?
无用之用的来源于《庄子》第四篇“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都是树,问题是这一棵树不可吃不可用,就是因为它的筋节很零乱,反而留在那里。“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他在“天下篇”说无用之用视为大用。
下面的话是我比较喜欢的:嗟乎!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潜有涯之生!
所以当你放纵玩乐的时候就可以说说这句话,问题是什么是无益之事?虽然说生也有崖,知也无涯,可是人生太短暂了,所以古人秉烛夜游,就是因为人生太短暂了。我们何不多为无益之事?人生很短暂,最终就是你能够放怀开心快乐的时间真的不是很多。
美是心灵的创造。
前面讲到了美是一个主客交融,第二个美是心灵的创造,美是一种内心的创造。美是形象的直觉,是一种心物的纤细。
这是西方美学理论里面讲到的:美只存在在观看者的眼中,存在于心智之中。所以味道和颜色是存在于心理的,差不多是同样的意思。这个打动我的东西是因为人类想象力赋予他的壮观。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不言语,可是我们能否沐浴在天地万物之中感受?到那个美,无处不在的里,关乎你的内心。风花雪月不在环境里,而在你的心理。
浪不浪漫也不是说你去了什么地方就浪漫,因为你的状态浪漫了就无处不浪漫。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很多人都比较熟的散文。徐志摩真的是非常呆腻在审美体验中的,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篇审美的散文,他说“当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再反省你的心境,还有一丝丝,一丝一屑的俗念沾滞否?”
当你被这些东西感动的时候,怎么可能还有俗念呢?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也就是还是审美本能,我只是拿徐志摩先生的文章来印证。美感不是什么?美感不是快感,美感和实用无关,快感是起于实际需求的满足,什么东西是快感?吃饱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加男女就是快感问题。
他这一篇里面讲的是希腊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之间的差别,英国姑娘就是身材特别美,可能会激起我们性的欲望。可是这种东西叫做快感,因为他满足的是我们的食欲或者是性欲。他认为美感不是这个层面的,美感经验是自觉而不是反省,是自觉的。所以当时他说那种快感,不是说你当下来的,而是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当我们读一本书或者是看一部戏,回想起来才觉得这个经验是很愉快的,为什么说美感不是快感?是你回想起来才会觉得的,而不是满足于直接的人生现下的欲望。
最后我想讲的是美感的作用。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强调了人生的艺术化,强调了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这一章我非常喜欢,有时候觉得民国的知识分子,他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你还感觉到他具有非常深厚的知识分子情怀,如果他不是的话只要写西方美学史就可以了,不需要写这种为一般人写的书,他还是希望他的文章和努力能够改变一些社会心态和风气,他们依然认为文人著书出版是能够改变时代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的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到处寻求跟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趣味干枯的,对于很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需求趣味,只拼命跟苍蝇在一起争温饱。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警惕,在人群中走的时候你要警惕自己到底是苍蝇还是蛆,要脱离现世往上看一看,你是不是觉得很多事情都有趣味?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差别就在于情趣。人生的艺术画也就是人生的情趣画。
知互著书讨论最激烈的话题就是如何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庄子这么说,陶渊明也这么说,人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做一个有情趣的、有趣味的人。到底什么是情趣?什么是V趣味?接下来就可以探讨,银湖沙龙最重要的还是交流,所以我只是做一个导引,我只希望我今天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继续探讨, 什么叫做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先生的定义是: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
对万事万物都抱着欣赏的态度,都能够无所谓而为的玩赏,当你欣赏的时候就跟神仙一样自由了。因此要能够欣赏。
所以在最后一章讲到了在上阿尔卑斯山上的山脚下给所有的游人一句话“慢慢走啊,欣赏吧”,当你慢慢走啊,欣赏的时候,目的是不是最重要的?去哪里是不是最重要的?到达什么地方是不是最重要的?都不是,路途的每一刻、每一分才是最重要的。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一看眼前的风景,品位一下生活。
旅游的过程中是这样,生活中难道不是这样?你曾经停下来好好看过你的家人吗?欣赏过你的孩子吗?把自己脱离出来欣赏自己现在的生活吗?如果脱离出来,会突然发现老婆非常甜美,孩子非常可爱,突然觉得换了一副眼睛看世界。慢慢走啊,欣赏吧。
积极生活,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中的一个灵感,细细品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带着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就能过有情趣的生活。
当我们感官、感动、感悟,最终会得到一种感激和感谢的情。这个时候,我们即使是平凡人,可是我们可以成为有情趣的平凡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中处处有美,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如何用审美的态度去经营,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美就在生活中。
这是我当时讲城市美学时候的一章,美是与生存和实用有关的东西,美是闲适,是余欲,是停顿,意思是说我们就不要努力,不要奋斗吗?不是的,是你在努力奋斗中要抬头看看夕阳,要学会在办公室里面看阳光透过窗照在桌子上,照在电脑键盘上,突然觉得人生还是不错的。不是说从此以后就闲适、停顿,余欲,什么事情也不干了。当你真的什么都不干的时候,那种闲适是没有意义的,一定是在很匆忙的时候停下来,那个停顿才是真正可贵的。当你的人生都被所有的事物塞满的时候,能够停顿下来放空,那个放空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从来都是一场空,那也没什么好放空的。
所以是为了现代人一直都在现实的忙碌着,充满精神压力的生活里面,我们如何能够从这种状态中得到一点美好的感动。
既然讲了那么多美感,美育是用审美形象来感染和塑造人。重要的是感染,本质在于直觉和感性,也就是说美感是美育的核心,老实说我做元培学堂一年才想明白什么是美育。因为从1732年讲到美育最终是给人自由,然后就没有了,蔡元培先生做了北大的课程写了一些关于美育的文章,他做了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很多是没有实施的。我想如何把他们的东西,其实在民国的时候丰子恺先生,包括他们都做了一些关于美学教育研究会之类的,做的事情也很少,因为国家就动乱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我花了很多时间摸索,所以分为三个层次。就是艺术教育,美感教育,素养教育。第一层次是最低的,也就是艺术教育,大家想着我要让小孩懂得美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送去画画,弹钢琴,学素描,这是第一层次的。这个都能够理解,我们怎么样能够提高对于音乐、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是个大家都比较能理解的,因此我放到第一层次。
现在教育的问题是虽然有美术课,虽然有音乐课,依然不是美育。
为什么?
我跟很多老师和校长会探讨这个问题,他们也同意我的见解。美术课是美育课吗?把小孩送去画素描,把小孩送去炼钢琴,美育最重要是对于人的素养,情操的陶冶,他今天去画素描最多只是炼了手,弹钢琴,不先学会聆听自然的声音,不学会听古典音乐,不学会学习、聆听,只是不断的炼琴炼琴,不能叫美育。美育是对情感、情操,内心的状态要有深刻的感觉,要能够感动的人,而不只是技术上的。所以光会画画和演奏乐器绝对不是艺术教育。
文学教育更是了,语文教育是文学教育吗?绝对不是。语文教育只是识字的教育。文学教育是什么?有一位老师说“诗词让人心不死”,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让我们的活泼的内心的性灵的状态,而不是学一些词章,学一些字词解释,学那些是文学吗?不是。虽然好象有这么多课,其实是一片荒芜。
第二层是美感教育,刚才说的那些全部是美感教育的部分,但是我们也没有。
最终是让大家如何发现美,感受美,能够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最终,发现生活跟生命之美,这是最终的意义。
而且最终我们在生活中的审美过程中,你感受到美,最终美是生产力,美不只是看不见的竞争力,美根本就是生产力。
举个例子,乔布斯如果不是大学念花体书法,如果不是一个东方禅学和东方美学,在宗教灵修上有如此高的造诣,怎么会有苹果公司这么极致的极简的企业文化?这就是典型的案例。国内也有很多手机公司也找到我们,他们也想有一天像苹果一样,在整个美学和文化深度上有探索。但是乔布斯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我感觉到有一些老板已经意识到这一件事情对于企业文化是重要的。
最高的层次是素养情操跟品格的熏陶。蔡元培上的,美育是以陶冶情操为目的,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最终是要完善人格的。
最终美育的最高境界是至高的善。它跟德育有什么不一样?德育是一种教化,是一种灌输,要求你最终遵守道德的规则。可是美是熏陶,是感染,是激发内在的文化自觉性,让你在内在的人格完善,最终因为自觉,而指向了最高的善。所以为什么最高是素养教育,原因就在这里。
1793年席勒,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来实现的自由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主张透过美育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元培学堂的目标是要培养心灵自由、人格完整、人生幸福的人。也就是说自由、幸福、完整的人,是美育要实现的最高目标。
本来我们是直接就写“美育改变中国”,但是比较敏感,所以拿掉了。因为它可以治疗当下的短视和浮躁。
以美呼唤自由。自由是思想在时空之外的无边无用的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的现实功利有意的疏离。
有一次复旦大学的校友说我们复旦大学的校训就是“无用而自由的灵魂”,我觉得挺好的,可是我要倒过来“是无用而自由的灵魂”,因为只有先无用,才能自由。人最终要保有自由严谨真诚脱俗的灵魂。为什么强调自由和严谨结合在一起?因为自由绝对不是放纵,不是放荡,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最重要是他要跟严谨这件事情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美是终极的自由,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言论的,唯有审美自由才是终极的自由,因为这是心灵的自由。心灵自由了就是独立的,即使是穷困潦倒,即使被束缚在你不喜欢的环境里,只要有了完美的审美意识,就有了独立而完整的生命。
所以我们今天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即使他未来是一个厨师,或者是一个做着在街上帮人收垃圾的工作,当他看到秋天的落叶在地上,秋阳照在落叶上依然觉得我的人生还是不错的。
独立而完整的生命跟物质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人如果要追求钱是永远不够的,如果要追求不到的东西永远不够,所以怎么样能够学会知足,所谓知足常乐,这就是知足系统,让人能够知足。
美的感性世界像道德世界一样是最幸福的保证,在我之外的每一个美的自然物都是一个幸福的保证人,他向我呼吁“像我一样自由吧”。
最后我想送大家一句话,我的初中老师给我们毕业纪念册的一句话,在那个时候我是完全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一直到我做了元培学堂以后,有一天我忽然想起老师说的这句话,忽然想起我非常感谢他,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有无限的深意。“如果你手中有两片面包,用一片去换玫瑰花”。
什么意思?
面包代表了物质,温饱。玫瑰花代表了精神,梦想,使命。
如果你今天手上只有一片面包的时候呢?掰一半。如果你只有一半面包的时候呢?
曾经有人认为说,如果你只有一片面包的时候,你是没有买玫瑰花的能力的,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你觉得这种敏感,是不是达到一定的经济基础才有余欲,才有闲适来欣赏?还是说不管贫富都能欣赏?因此关于面包到底是一半还是再一半还是再一半,买不了玫瑰花也可以去摘啊。因此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可以探讨的。
面包代表了现实物质,玫瑰花代表了精神、美与感受。
它在我的少女时代心灵中种下了一个永恒的价值,在现实生存和平凡生活之外,永远要追求生命的美和精神的崇高。
最后我想用这句话送给大家,“如果你手中有两片面包,要用一片去换一朵玫瑰花”。这是我的老师送给我,我到了将近知天命的时候才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也希望今天短暂的结缘,也希望老师的话能够帮助各位在未来的人生有不一样的风景,慢慢走啊,欣赏啊。
 
刘伟:非常感谢赵教授的精采演讲。今天银湖沙龙的所有朋友,今天就是一次停顿,今天是星期五,可能有些人还要上班的。刚才赵教授讲了审美有三种,一是态度,一个是距离,一个是移情。今天的态度就非常好,可能有的从班上偷跑出来的,来参加这个美学的讲座。
现在和家庭,和工作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移情到了赵教授的讲座里面来,所以今天是一个美的盛筵。以前银湖沙龙每次总结的时候都喜欢讲一句“脑洞打开”,但是今天应该说是“心打开了,感官大开”,相信我们听了讲座以后,出了这个门,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回去看家人的眼光,看风采,看草和树的感受都不一样了。
茶歇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再进行近距离平等的交流。
 
(茶歇)
 
嘉宾:我想向赵教授表示感谢。我是从北京大学念完中文系硕士毕业到了深圳,这些年呆在深圳,跟你刚才谈的深圳的感官和感受还是有重叠的部分,但是也有不同的部分。当然重叠的部分是从感官开始的,从北京以来,当时是4月份嘛,自然状况绝对是震惊的。因为北京的4月份是黄沙遍野,这边是满眼满眼的绿,所以立马就被征服了,就正式落地到深圳来工作。
但是这些年呆下来,觉得深圳很可爱的地方,包括政府,包括民间,大家对文化都很热情。但是文化的感受力方面,确实是它的短板,因为和实际情况也是有关系的。现世生存和竞争的部分,在这个城市里面表现得尤其的尖锐。深圳能够有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动力,也是相关的。
现在到了一个节点之后如何做美感的、美育的、文化的转换,这个问题就变得很严峻。因为我个人的工作背景是在政府的文化机构,从事文化研究的。这一群人属于非常非常小众的一群深圳人。所以我一来,第一时间意识到台北的,文学系的,从事美学的教育,感觉是像绿洲一样的存在,所以我今天赶过来,第一也是想跟您可以结缘。第二也是找到一个群体或者是组织,看看是不是可以一起在这个事情上做一些互动,或者是贡献,或者是讨教。
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您刚才也讲到了,当您请了博导过来的演讲有脱节。我个人也深陷这个结构中,因为本身是学院派当中,去台北呆了两年也是因为博士的课程,可能会走得比较深入,或者是有点曲高和寡。但是深圳却是更加的低,所以落差非常大。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的环境中,或者是更好的跟公众、文化工作、教育有更多的关联,这也是我的一个困惑。比如说很简单,如何做这个美育或者是美感的讲座?怎么传达这个精神的内核?
您今天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我也没有很多的问题在当下就可以提出来,只是很真诚的感谢,真诚的呼应。
之后也想向赵老师您这种从台北落地深圳来做一个学堂,如果今天不是因为银湖沙龙我还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跟市里面申请一些基金做一些公益的,更多的公益活动,或者是推广,让大家都能够知道,这是非常希望能够看到的一些未来的发展。
谢谢。
 
刘伟:袁圆(音)老师是深圳文化局下面的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的专职研究人员,赵老师如果要搞一些公益老师可以和她联系,她知道渠道,以及怎么申请。深圳宣传部下面有一个宣传文化资金,每年有上亿的资金,有一个申请的过程。
 
嘉宾:今天的分享受众很有限,只是几十个人,是不是可以让深圳更多的人、更广泛的人都可以接触到,感受到,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赵孝萱:我想稍微回应一下。其实你的困惑一直是我的困惑,我从2005年离开学术界以后,后来开始进入北京的艺术圈,做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机构,不是2001年就开始做艺术教育这个事情的。发现讲得深是容易的,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我等于一直在摸索,怎么样能够让一般人能够懂文化,懂艺术,懂美学。这中间是需要一些摸索的,后来我也很明白,不同的位置的学员负担不同的意义。我会觉得在学术的象牙塔里面他们是延续人类最高深的学问的星火,那些人我们也很值得敬重。我觉得我自己在做学者,也不可能做第一流的学者,所以我觉得我自己转化成大众,把我对于艺术,对于文化,对于文学有一种独特的领悟性,虽然我做不了艺术家,也做不了文学家,画不出画,也写不了好的小说,也许我的天分是对于这些东西有独特的领悟力,我可以理解艺术家、文学家、导演,所以我很愿意把我的理解力和更多的人沟通。当我把我原来的学术的学习跟大众做一个连接的时候,的确是需要很多的摸索和体会,这也需要一些经验。
所以我要介绍一下元培学堂的公益部分,创立的时候就觉得内核是跟大我的使命公益有关,所以有一个“美育种子”计划,包括有每周的公益讲座,比如说今天晚上就有,我们是书法老师讲“富春山居图”的真伪问题。有美育支教,还有美育宣讲导师团,还有另外一个课件是如何过有审美的生活,那个东西是比较容易复制的,我希望不是用我一己的力量,而是复制很多具有公益气质和追求的老师,我们把课件准备好,每个人在架构里面加入自己的案例,可以到各地的学校、机构、社团去讲,甚至很重要的是到一些学校去讲,因为我们在做美育种子计划其中一部分是捐给山区的偏远学校,他们不但缺乏美育老师,更缺乏教具。
我今天一个语文老师要上美术课,连水彩、蜡笔、纸都买不起,这是我们捐的。以及设计一些教材,怎么帮助这些本来不是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的人也可以来上这些课。
所以我们需要有很多美育宣讲导师到实地的学校和这儿校长沟通。
美育种子计划有很多难度,因为很多校长不愿意搞这些事情,校长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下课就把学校的门关起来,所有的事情都和他没有关系。你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可是做起来特别困难,校长不支持,学校不支持,老师不支持。我们去饶平,他们的校长和老师的主业是种茶,副业才是教书。
我也很愿意如果政府有机会,或者有什么论坛讲座,我们都很愿意多做沟通的。有机会我们再联系。
 
嘉宾:我姓古,取了个名字,叫做上古。我的工作是军工的,现在在全中国可能是比较小的一个国有企业的总经理,我快60岁了,所以我在做交叉准备,用5年时间,从55岁开始准备做一些到80岁还能够干的事情。
银湖沙龙我已经来过很多次了,以前讲过经济的、政治的、社会学方面的。您今天从美学的角度讲,给我很好的启发。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也很关注在工业行业里面群体的交流,这个是很难的。特别是军工企业,有些是在大三线里面,几万人在一个地方,怎么办?还有在深圳,我现在也有两个企业,一个企业已经停了,现在还有最后一个,60岁之前,它消灭掉之后我就可以从容归入山林。
在这个中间就涉及到了很多事情,我跟您互动一下,您讲的美,从朱光潜先生的体系中来讲我是完全赞同的,而且对您的解构我也是很支持的。但是我还是受到了一个启发,美也有分层次的。我们也发现在大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里面有很多资源被市民所享受,但是也有很多地方触角却达不到。比如说今天来的是有几个层次的人,但是有很多层次的人来不了。比如说深圳的“晚八点”等等,很多去的都是大小白领,蓝领工人就相当相当少了,如果在蓝领以下的,我们称之为无领的,他们现在需要自己拼凑的钱,50块钱一本书,30块钱一本书,每个人凑5块钱买下来,在蚊帐里面,夏天连电风扇都吹不到的地方看完这本书,还要吵架最后归属是属谁。而这边的很多大白领,小白领,甚至是接受到了赠书,很容易就丢掉,或者是很容易去换书。我是很喜欢换书的,深圳图书馆,福田图书馆也有换书的,但是他们要求八成新以上的书要换,这种交流性的事情,我觉得不光是要做希望小学,要到山区去扶贫,在大工业城市的附近的很多蓝领阶层没有得到这种享受。
我另外要批评的是文学界的事情,就像诗歌文学,很多是自说自话的,这个讲出来了,那个什么什么出来了,结果搞得不懂生活的人来写一些反映生活的事情,还要给他得奖,真正有生活的人却没有能力、没有素养来得到。
回归到您的讲话——审美。这种阶层的人,怎么样能够取得审美,这个美也是有阶段性的,和他的不同的标准的。您刚才讲的这个阳春白雪,我们的人类生活渐渐要往上走,这是很好的。但是在往上走不了的情况下,很难。在食堂里面吃一点辣椒和粉的情况下,如何吃一个螃蟹,看到螃蟹是物质的,但是他会看出就是比玫瑰还要玫瑰的东西,第一感觉就是香味、形状,以及拥有马上就要归于我的心理的一朵花,这都是一种审美的感觉。因此标准和世俗的事情就难。
您刚才讲到了雅和丑的关系,世俗和非世俗的关系,在中国的社会里有很多让人纠结的事情。怎么把这个事情衔接起来,并不是说一定要送书下到工厂,或者是下到什么地方。因为您从理论上考虑一些问题,又从实际中做。如何衔接起来?这是我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想法。因为这件事情不是光您一个人在考虑,很多人都在考虑,如何衔接起来。
再说一下素描的事情,你们刚才谈到了素描。中央美术学院已经是中国的八大美院,为什么要拿这个标准来进行学校的校考?而每个省,特别是广东省一定要把这个作为艺术专业的某一种考,考的不光是素描,有素描、速写、色彩。我就素描,素描对于很多行业都是用得到的,现在考素描的方式也并不是我们,或者是诸位所理解的素描的概念,实际上是结构式的素描,即便是有些线条,有些什么,只要在结构透视、明暗程度、前后拉的关系,以及整形、时间上能够调整了,分数就会很高。
现代广场里面的美术画,很多人很外行,这个人画得真像,一句话显出来,他讲“象”就是不懂美术了,这个美术是学院标准。
实际上工业中应用得很多,工业设计里面的确是需要这方面的审美。因此素描还是用得到的,不能排斥它。
即便是国画也有素描的种子在里面,比如说山水也要素描的方法进行勾勒,下面表演的人在家里面已经实习了很长时间。还有色彩的感觉,现在有些创意,特别是有些创客搞的事情,有些人对线条可能不敏感,对于形象结构不敏感,但是他对色彩突破性,爆发点特别有感觉。这种人也是在招聘的时候要讲到的,即使画得一塌糊涂,但是色彩的点,特别是敢大胆的用紫色,不同类型的紫色,敢用这种紫色的人,敢用对比色的方式来操作的人,这种人以后稍做调教就可以做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说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来弄,以前为什么是八股?是没有办法了,你这说篇文章0分,那篇文章100分,没办法讲,所以只能讲八股。现在看起来八股也是标准之一而已,但是以后就变成了裹脚布,现在的高考也变成了垢病。
现在的学校就是在这种基本的情况下创意性不够,因为这些老师们的东西就是中学生老师的感觉,还是在中学老师的逻辑下,我讲,你听,你不听我的你就是坏学生。所以大学生到了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基本上就是完蛋了,现在很难。所以我们现在的体系是这样的,20多年来招工的体系就是这样,就是看这个点位,他搞简历好也好,讲话头头是道也好,我们一般是不听的,就是用某种方式测试他。原来我们招储备干部,用的一种方法,就说时间太晚了,到前面岗厦去吃点米粉,你会不会开车?他会开车,我们就开车跟在后面。开车就是一个放大器,计算器里面的放大器,称之为电子元器件,也就是说人在走路的时候,肩膀和人碰一下不足为奇,但是车擦一下就奇怪了。人要插队感觉不到很大的事情,车要插队就很麻烦了。就是拿放大器的方式来看为人处事。
同时在审美上,是不是优雅的停车,优雅的过去,在车的中间有没有跟旁人交流,特别是碰到面前有一个很不好的人的情况下,他有没有讲话,这个人怎么样,忍耐度怎么样。这是我们对高级干部储备需要用到的招数。包括进门的时候,电梯的时候,现在坐公交车先下后上,电梯现在一般都不是,一下子就涌进来,这种素质都属于一种审美的感觉,就是无自觉的,全体无自觉。
还有字写得漂亮不漂亮,有没有家教,不是盯着一定要写字,而是感觉到有美感。小孩子拿着下巴到不了桌子,但是顶下来看到爷爷在写字,感觉到有一种美感在里面。我碰到很多小孩是这样。
所以我支持您在第二阶段,就是要向您这边往很好的美学方向前进。但是我的感觉还是在第一阶段,怎么样衔接。就像地铁到家之间的一公里的路程,这个事情我觉得有点难度,比如说看朱光潜的书,他们看不到,也不想看。
最后我用一分钟时间讲一下,我也注重了很多的实际的事情,让他们在工业园区或者是工厂里面做一些读书会,所以我参加很多很多的读书会。在工厂区里面,读书这件事情有一个暗的逆流,你老是搞这种事情,你的工作上肯定有问题,没有问题是好,有问题之后抓住肯定就开掉了,所以很多人也不敢弄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深刻的。
我是从学徒出身的,我们是真正的学徒出身,以后读大学,以后转换成为管理人员,也是搞技术出身的,因此从这几个看起来,美有不同的层面,挖掘美是人生的一种体验,但是我们外界的社会引导一下个人,方法需要你们的支持。
我只是很乱的讲一下感觉,谢谢大家。
 
赵孝萱:非常感谢。您刚才讲的蓝领或者是无领的朋友关于美感的体验和教育的问题,我在上个月给梁山那边的支教老师,还有梁山那边的偏远高中生,他们是特别穷困的学生,要接受捐助的学生。他们就是希望我们给那些老师和学生上课,上美学课。我们探讨的结果,贫穷的人更需要接受美学教育,因为当他贫穷的时候,他的心理会有匮乏感,如果我们让他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态,他的匮乏感就会比较消失。
甚至比如说有一个老师来跟我谈为什么他们要加美学课,因为他们原来是赞助这些学生上高中,发现农村或者是山区里面的小孩,他们虽然是念到好的大学,进了学校,进了社会,他们还是觉得他们的日常、谈吐、服装、举动,还是有点不是那么到位和合适。包括应对进退。服装、礼仪都缺乏。比如说一个女孩考上非常好的大学,有一个音乐会,她觉得那个事情很慎重,就穿了一件特别夸张的衣服。当她去的时候,发现音乐会不应该穿这样的衣服,就特别的不舒服。
我讲美学教育的时候,因为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朱光潜先生的书,是给有识之士讲的。我现在就在研究各种各样不同的课件,可以为一般人讲的。所以为什么美育学院的导师要把我们讲的理念化成一些生活中可以实用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会讲穿,穿是要合适,而且能够表达自己的特性。您刚才讲到的美感,美绝对不是优雅,绝对不止是美,而是一个多元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标准的。美就是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罗丹说什么是艺术的美?就是有特性,有特色,有自我风格,最重要的是适宜,就是在适合的场合穿合适的衣服,让人觉得很舒服,你自己也很舒服。
所以我反对选美,也反对网红。
因为我不在那个环境,完全没有关注到蓝领,其实更需要,所以说我们尝试让各行各业的人,可以研究一些课件跟他们沟通,告诉他们其实你们即使是生活在贫困,也可以有很好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是随时都在的。当精神匮乏的时候,只能吃辣椒、吃白饭的时候,或许螃蟹对他就是玫瑰花。固然是对的,所以还是回到刚才说的,是两片面包还是一片面包还是半片面包。
今天对于大闸蟹的美食想象可以是玫瑰花,因为美食想象可以是精神的追求。
 
嘉宾:还有工业流水线上面,我也是上过流水线的,我也做过喷漆,我有七个项目全部搞过的,铸铁,很热很热的,现在只讲生产线上的感觉。在生产线上,并不一定是工人很难受,比如说是卓别林的方式,摩登时代本身不是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下面的文艺作品,但是转化成了阶级斗争,这是我们的镜像之下的情况。实际上生产线上时间做长了之后会感觉到很舒畅的,这样的话,是不是完全内心被奴化的感觉?不是的。因为他也是觉得这个东西拿过来,我用两秒钟把这个事情做完,一天做多少,对数量会反射到心理上的内在的感受,他会觉得很得意,也有成就感,今天做了700个,800个。不是说个体承包一样有价钱,有奖金的感觉,他就是觉得很好,而且在这个工艺中每0.2秒做一个什么动作,都会觉得是一种缓解。
下来之后怎么想是另外一件事情。
这样的话,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很重要的美的获得感,这是一种感受。
但是用另外的方式,觉得这个东西受到了剥削,应该反抗,应该怎么怎么样,这就是不对了。
如果说定额,人也像机器一样,当压榨到很艰难的时候,突破是他的成就,但是对于人体工程和人机结构上来讲的话,有些是人性的放射,有些是不人性的放射。善良的资本家就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收住了,甚至给大家很好,而且还取得了某一种美感,他们把以后的生活联合在一起。或者是把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有人拍照片,拍了照片以后形成了某种职工奖励,感觉到特别的好,这不是戴小红花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某一种方式。
所以说各阶层都在努力,但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之下,去政治化的情况之下,使人能够很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取得美的享受,我觉得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如何有一些切入点,很奥妙。
 
赵孝萱:可以继续探讨,如何为蓝领做好这个事情。
 
嘉宾:前面这位先生说的素描,因为我自己是美术学院毕业的,现在在大学里面教设计,我就是这样被批量生产的。他觉得他是蓝领,我觉得我是蓝领,中国美术的教育也就是批量生产的,因为我父母都是搞艺术的,我父母那辈是苏联那一派很写实的东西,教给孩子,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是这样,我们所有的人高考就必须要考素描,色彩等等。
我现在最难受的地方,就是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反抗那个东西,因为我觉得那个东西让我很难受,很不舒服。上了大学之后遇到了好的老师,就会让你把这些东西彻底推翻,画得故意笨拙一些,从内心出发画一些东西,而不是高考的时候那样画得很像。
您刚才讲的军工的东西缺少画结构的,我觉得是另外一种职业教育,跟赵老师说的可能是两个体系,那是一种职业教育。我觉得中国现在却缺少的就是职业教育,这个其实是有渊源的。以前教育改革,大学合并,中国现在应该有70%都变成了职业教育学院,小一部分人在搞象牙塔里面的东西。
今天来这里,觉得这种状态让我感受很深,赵老师说的很多东西跟我的观点是很像的。我对中国的教育还是挺悲观的,我觉得现在就是一个很魔幻的世界,刚才说了好几遍中国人老是觉得物质提升了以后才有了精神追求,这就是一个垃圾文化,就是一个很伪命题的东西,这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劳动创造美啊,中国有很多把人的心灵扭曲的口号性的东西,这些东西让很多人就顺着那个东西走。
我们现在就属于民间的范围,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所有的东西都在民间局部的范围内,好多家长和老师在努力,抱团取暖的状态,我现在就感受特别深。因为有时候上微课,或者是认识一些比较志同道合的家长,跟现在谈的东西都差不多,这些都是属于民间范围。但是这个东西的力量太小,很难修正,这个就太敏感了,除非有什么大的事件发生。
今天的感受还是蛮深的。
美育教育的问题,我原先受的那些教育都是我现在想抵触的东西,我现在想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东西都是很焦虑,很矛盾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因为处在这个大环境中,又有那些应试的东西在压迫你,又希望这个小孩很本能的活着,是有灵魂的,但是这个东西就挤在中间,很多东西就很难相处。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
 
刘伟:杨老师是大学老师,现在拼命的在反抗她以前的教育。我举个极端的例子,上海华东师大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教授,他说他在大学上课的时候,要用三年时间干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些学社在中学学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他叫“消磁”,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了以后,身上都镶了磁,他用三年时间把这些敲掉。我发现杨老师就是在干这件消磁的事儿,但是你也不要太悲观。你刚才讲民间已经有星星之火,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因为中国的教育是反人性的,反人性的一定长不了。而且我可以告诉你,虽然教育改革特别慢,但是你会发现也在改,家长一定要走在教育体制之前,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就是网络,现在网络上的课越来越精采,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如果把网上的课程用好了的话,小孩受到的教育绝对会比学校差,甚至比他好得多。蛇口有一个美国回来的妈妈,她带了三个小孩,她的丈夫去世了,三个小孩都没有去学校上学,就在家里用网上课程上,特别成功,全家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
我知道家里只要有一个小孩上学,全家受罪,全家受折磨。因为应试教育现在太残酷了,我一直在学校我是知道的,高中生为了迎接高考,别说审美的生活了,就不是人的生活,玩命的做那些毫无用处的考题,做到晚上1112点。
那些学生马上就要被人工智能给代替了,就玩命的做题,最典型的是河北的衡水中学,还有安徽的毛毯厂中学,把每一分钟都在死记硬背。
朋友圈一篇文章“美术纳入中高考”,误信这个谣言,明年马上就要停。幼升小,小生初,初升高,都要加考美术,但是这个是谣言。他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我看能够有人说这件事儿,对美术教育这不是好事儿吗?为什么不延伸的说一说呢?没人谈这个事儿。这件事情是谣言,没确定。发这个消息的人,他为什么不接着讲一讲,像赵老师讲的这样,起码重视一下美育美学啊。刚才袁园说的可能和赵老师有合作,赵老师马上讲了,她可能要考虑和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课件。我倒是觉得赵老师对自己的要求高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的人更早知道这件事儿,或者是有点印象,哪怕明天忘了也好,我们再重复。这件事情功在千秋。
朋友圈发的“台湾要完了吗”?
这句话是批判的话,对台湾我有感情,他们一家都在台湾,我姨夫是台湾农总院的院长,他要说什么呢?他说台湾好,一个人到台湾旅游,旅游之后发现台湾诸多跟中国大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美育,比如说礼貌等等,这个跟美育有巨大的关系。
赵老师您别对自己那么高的要求,您讲得已经足够好了,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今之世美育的传播,真有机会的话可以考虑考虑。
 
赵孝萱:讲到悲观的问题,有一天我们有一个苏州古建筑的课,在苏州的潘祖浴故居里面碰到了陈丹青先生,他说你在这里干什么?我说我们有一个建筑美学的课在这儿,我说我现在开了一个专门做美育的元培学堂,他忽然跟我说:这个时代搞这个美育有什么用啊?他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
可是对我而言,如果我们今天我们对于时代那么悲观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是在家里躺着就行了。我们肯定会觉得,今天银湖沙龙给我一个题目,叫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这个不是我给的,我本来给的题目是“从谈美到谈美的人生”,可能是某一次我的访谈,可能我讲了一句话,那个访谈的人就做成了标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意思就是说即使在黑暗的时代,我们能够稍微的让自己有一点点光,每个人都让自己有一点点光,那个光就会变成很亮的光,就像萤火虫的光非常的微弱,但是却是没有奇妙的。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么微弱的光的时候,就是非常璀璨的夜晚,所以说我一点都不悲观。如果悲观的话,我就不会坐在这里,也不会有元培学堂,甚至是回台湾每天就过着自己的生活了。
所以我觉得今天各位的这种交流,该做的还是要做,因为我们生活毕竟还是要往下走的。
 
嘉宾:我说的这种悲观不是真正的带引号的悲观,对自己,对生活,或者是对民间的东西并不悲观。所以自己还是很燃烧的,那种悲观,其实是很无奈的感觉,但是不是真正的悲观,如果是真正的悲观就不会坐在这里了。
 
赵孝萱:还有刚才王总说的,我现在的导师团就是希望不同的人可以到他的群体里面讲这个概念,课程可能就是在一个架构下个人去补充,可能给蓝领的,给老师,给不同的人上不同的案例。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把这个美育进入幼儿园和学校,也就是小学,这是我一直在想的,我们已经在着手规划这些,7月以后会做这个。因为只有真正孩子才是真正的落地,但是我们一直在教大人,因为只有把大人教好了孩子才会明白,所以我们会搭配着不但的跟老师、跟成人,跟家长、校长沟通,如果不能真正落实在学校课堂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需求很大,很多人找我们,所以现在就只是要做而已。那个可能是要更根源的解决问题的。
甚至很多老板跟我说:算了,我们这一代已经烂了,只期待我的孩子。
 
刘伟:你比较关键的是要在中小学老师里面普及美学教育。我在中学是知道的,中小学的老师现在的审美素质其实相当差的,为什么?中小学的老师也是应试教育考出来的,从来没有过什么美的熏陶的。而且确实你也说到点上了,现在老师爱读书的,都没有多一百个老师里面有五六个喜欢读书的都很难找到。老师都不爱读书,教出来的小孩能爱读书吗?
所以这个任务确实是很艰巨的,从民间开始做起来是很有价值的。
刚才你也讲了,每个萤火虫发出一点小微光还是有希望的,而且民间涌现出了很多读书会,也涌现出了很多沙龙,比如说我们这个银湖沙龙坚持了14年了,这在深圳市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坚持这么长时间的。而且我们的方式也特别简单,就是大家坐在一块儿聊,完全非功利,也不收费,完全开放。这种非功利的精神深圳没有第二个组织是做到的。这已经是应该为自己自豪了。
 
 
赵孝萱:是的,真正最大的力量是民间。深圳相对于北京、上海,还是一个比较有民间空间的地方。所以为什么我会觉得深圳是值得来的原因,就在这里。
 
嘉宾:还是希望和赵老师做一些交流。
我有两点自己的感想,还有一个小问题。
因为我不是做教育的,但是我是一个母亲,刚才大家的发言还是有一些偏悲观。我所理解的可能不一定正确,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谈的美学教育应该是一种跟应试教育想平行的灵性教育。应试教育之所以存在这么长时间,相信还是一定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既然我们现在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我们只谈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作为母亲,对于下一代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
首先我认为美学教育其实是一种跟心灵相关的,跟心灵的各个方面相关。首先必须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可能对更多的事物就可以感知到更多。好象今天我来参加这个沙龙的时候,我做完瑜珈课,跟我的瑜珈老师一起来。在车上聊了一件事情,她说两年前一次去医院检查,在医院的病床上大夫跟她说,你鼻子里面的不舒服可能要做一个活检,因为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下子人就很崩溃。因为她的父母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70岁,当天就从杭州飞过来了。深圳的活检要7天时间,又刚好赶到国庆节,所以出来的时候就很慢。出来结果的那天,当她知道的时候是良性,没有关系,那天她爸爸去东门退票,她说老头在地铁上,我给老头打电话,说爸,我结果出来了,良性。她爸爸就跟她说,好多天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安慰你。
说到这个话的时候,她说老头自己在地铁上就哭了,当着好多人。
她跟我讲述的时候,或者是我现在跟大家讲述的时候,就觉得带着那么一些感动在里面,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一种美。她们家也住华侨城,送了她过来的路上,我顿时就觉得生命好象宽广了很多。
美学教育的第一点,应该是一种心的柔软。
第二点,应该是一种理解。听了您的课很受启发,是因为您让我想起了高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我们少女时代很流行看安妮宝贝的书,有一种黑暗文学在里面,什么割伤自己啊等等的。我把这些东西写在我的周记里面,他给我们呈现出了我不知道的东西,我觉得有一点向往,有一点神秘,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状态,这跟美学也是息息相关的,虽然我说不清楚到底是相关在哪里。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跟我说,她说:其实我们读书,我们看很多的事情,看这个世界只是为了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过着那样的生活,你只需要知道并且尝试去理解就够了,这是美学教育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去年夏天我去甘蓝,在大草原上看那个白色的账篷,人家跟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有白色账篷吗?我说部知道。他说每一个白色账篷里面都住着一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如果你够胆就来,但是如果没有搞定,可能就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优胜劣汰啊,对这样一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这个东西放到现实生活中可能是野蛮,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表示理解。包括在腾格尔沙漠我们玩沙漠越野,差一点点车子就翻下来了我们就没有了,而且确实是这样的。我自己没觉得什么,后来他们跟我说真的很庆幸,因为那个车子差一点点就翻了。那天晚上我们大口吃肉的时候就觉得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因为有了今天可能就没有了明天。
有时候读一本《中国陶瓷史》,读完了之后再看陶瓷的时候,再去博物馆的时候,发现真的是很美。读书也好,看世界也好,你知道得更多,可能理解得更多。
这是我的两点感触。
我对赵老师是有要求的,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需要的,比如说对我的孩子,他现在才3岁。比如说我有一些师兄,他们每天早起,晚上做一个忏悔,这对净化自己的心灵是很有好处的。我说他是每天做一些仪式的规范化的事情。或者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曾经有一个说法,说人生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铃声,门铃声,手机声,如果你听到铃声的时候自觉的微笑三秒钟。
我的意思是赵老师有没有这方面的心得,有些什么事情是可以长期做的,因为这是一个浸入式的,可以长期的告诉孩子,或者是让自己先坚持下来,比如说每天有什么事情是坚持在做的,并且受益良多的事情跟我们分享一下,这堂课就很圆满了,至少有一个收获。
 
赵孝萱:绝对同意,是应试教育对应的是灵性教育,心灵教育,心是柔软的,这种总结非常好。
第二个部分,关于理解,这个特别好,对我也有启发。
因为我常常会觉得您让文学和艺术,他对我个人的影响和好处,因为文学和艺术都是处理人性最不堪的、最黑暗的、最纠结的那个部分的故事。当我能够深入这种故事的情境,包括电影也是。所以我觉得最终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是无可救药的文艺少女,对于人情世故,对于人性能够有一种宽容和谅解。就像你说的理解,这件事情是特别重要的,他给予我们一种无限广阔的人生的理解的深度。这个深度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艺术的原因,所以你说的理解非常非常好。我们理解不同人,经历不同人的人生经历,经历不同的人生困境,从别人的苦难中能够获得自己的宽容等等,或者是知道人性是非常矛盾的,也是非常纠葛的,世界不是那么简单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平面的,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说能不能有什么建议,因为我也是在摸索,比如说我一开始在想说我怎么样做一些美感教育的练习。我们有一个亲子课,就是游学,有一个关于美感体验的亲自的练习,这个东西是我慢慢在摸索,很简单,你可以在家里面尝试用发现光、影、声、色、形这五件事情,你可以用发现这五件事情在生活里面引导你的孩子,比如说发现光,光非常多,这是我在另外一个课程讲的,日光,月光,星光,烛光等等等等,发现光就能发现影,带孩子看影子,无所不在的影子,我们常常只看到生活中实的一面,而不会看到虚的一面。当你学习看事物的虚的一面的时候,发现美瞬息万变,就变得非常的敏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别人看竹子我看到的是竹影,人家看到梅花我看到的是梅影。你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学习,带你的孩子听不同的声音。
我们在美育里面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所以光、影、声、色,颜色的发现,我们到古城里面各种的颜色,还有形状。因为本来美一定是跟颜色,跟体积,跟尺度,包括这些东西的搭配关系。所以我们只要引导,能够发现这些搭配关系,所谓感官的练习,包括闻,品,如果你常常能够在生活中做这些练习,就会发现非常不一样。
即使是对于蓝领吃辣椒,都可以告诉他们其实吃辣椒是有很多层级的,那是一个品的过程。这样就跟贫富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吃一碗白饭也可以看饭啊,有些菜上来都是很慢才上来,因为我在看,我在审美。先看这个菜,观察所有菜的颜色和摆盘,厨师是多么认真的做了这些菜和饭,他们的颜色搭配,还包括食器,随时随地都在审美。
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是因为我一直不断的被别人逼,如何能够把审美教育具体落实到生活中。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讲,因为银湖沙龙是比较知识分子,学术性比较高的,所以讲了这个题目。其实我们有很多不同的审美练习的课程。
 
嘉宾:我是一家读书会的负责人。讲一下我的感受。
一直忍了很久,但是还是讲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点,刚才大家讲到了教育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现在有两个问题可能是没办法展开聊的,其中一个就是教育,还有一个是医疗。这两个问题就不说了,但是我觉得大家可能意识到了一点,就是去批判和否定、挑战就是一个创新的开始,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教育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批判和挑战的精神。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来掌管教育大权,所有年轻一辈要有挑战和批判的东西,才会有创新。这是近些年来才意识到的。
很多困惑也可能和这个有关,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说了,大家的发言都非常好。
第二点,回应刚才这位老师讲的,关于蓝领阶层的教育的我的一点看法。实际上我们对于很多阶层,我并没有冒犯的意思,只是讲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真知灼见。刚才老师讲了庄子有一句经典的话“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当我们想要用自己非常丰富的智慧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回头来看,可能每个阶层的问题还会存在,很多这个社会的精英前仆後继,甚至是政治家他们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付出了大量的实践,但是最后回来发现他能改变的人只能是改变自己,尽自己的里能去改变的那一个群体。
所以当我们讲到一些蓝领工人或者是各个阶层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把他和自己分级了。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在我看来,穷和富,或者是每个阶层都没有好和不好,只是一种状态,目前是这种状态。所有的道理,你只要讲给他听,他听不听得懂,或者是能不能听进去是另外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做了就可以了。
第三个问题讲一下我对元培学堂的感受。以美呼唤自由,最大的感受是“呼唤”两个字,我见到了很多做教育,以及真正参与实践这个问题的人,实际上我感觉元培学堂确实给我感觉是非常纯粹的。赵老师对于这个美育的追求和探索是我一直非常认同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我和赵老师能够经常探讨一些问题的原因。以美呼唤自由最经典的两个字其实是“呼唤”,为什么?当你发现你做了很多事情以后,这个世界可能还是原来那个世界,或者说还是那么糟或者还是那么好。但是你呼唤了,在你有生的时间里去实践了这个理念,而且留下了你的痕迹,这就是元培学堂以美呼唤自由对我最感动的地方。
第四点我想讲一下银湖沙龙。确实没有想到这个沙龙居然坚持了14年,我从内心上对这个行为真的表示非常崇高的敬意,14年确实是惊到了我,如果以后有机会,希望多一点机会参加你们的活动。
我认为还是回归我刚才讲到的四点,当我们回首自己未来或者是之前曾经做过的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美也好,所有的感动也好,就在于你对于你自己初心的那份坚持。
难道不是吗?
 
刘伟:这位先生讲得非常精采。因为时间关系,沙龙活动就只能到这儿了,今天赵老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响应银湖沙龙的号召来开这个雅俗共赏的美学讲座,银湖沙龙很有幸。
也发现赵老师不但从理论上阐述得很清楚,最后她还提供了具体在生活中怎么培育或者是自己小孩的美感的具体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完全是从感觉层面出发,而且很容易操作。这个已经回答了这位先生提出的蓝领的美学培育问题,对小孩的美学培育完全可以用在蓝领上,因为成本不高,操作起来也并不难,而且确实超越了贫富,这跟贫富关系不大。
光、影、声、色等等,日常生活是天天遇到的,只要有这种审美感觉以后,我的审美感受就陡然提高了。审美敏感肯定和一般人就不一样了,如果天天做这些训练,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感觉这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非需要很多的设备、仪器,用不着。这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今天银湖沙龙讲美育方面的,以前请过周海鸿教授,跟赵老师的异曲同工,而且赵老师的讲座对深圳目前的情况是特别及时,深圳现在从一个经济城市要走向全面的文艺复兴阶段了。如果说深圳在文化层次、艺术修养上、审美层次上,在全国都能做出表率的话,这个城市才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发出自己萤火虫一样的光芒,从培育我们日常的审美感受开始。
再一次感谢赵教授。
银湖沙龙到此结束,欢迎以后大家经常参加,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