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银湖沙龙|卞淑美:在石门坎当校长和做公益的十年

时间:2018-12-11 11:10

15436

12月6日,银湖沙龙请来了曾经在石门坎支教十年的卞淑美老师,她从公益和教育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石门坎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偏远农村做小学校长的真实经历,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和公益慈善相结合的生动案例。
 


石门坎,这个曾经的中国西南文明圣地,很长一段时间消失在公众的视野,直到90年代初人们才开始重新关注它,而这时的石门坎贫穷落后,缺电缺水,教育现状堪忧!2004年,卞淑美带着换一种生活方式的想法,从东北的体制内学校辞职,全家人来到石门坎支教,在新中小学做校长,一做就是九年。
 

卞淑美初到石门坎,条件简陋,不懂方言,不习惯当地的饮食,不适应当地的沟通习惯,她不得不一一克服这些困难。刚到学校的时候,一同前来支教的同事通过在厕所跟学生的偶遇,明白了教室里臭味的来源,于是开始逐班教授苗族学生如何用废旧本子来擦屁股。作为校长,经过最初的迷茫期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师成长上,她亲自招聘教师,亲自挑选学生阅读的书籍,通过理事会来为支教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石门坎是苗族聚集的地方,双语教学成为最大的难题。为此,她通过招聘“双语”教师,开设“学前班”,逐步缓解教学中的语言问题。甚至尝试借助游戏绘本、开设幼儿园、社区幼教点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阅读量,帮助少数民族的孩子语言过渡,学习汉语。为了是继续留下还是将学校转交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华丽转身陷入两难。

九年时间,新中小学凝结了太多人的爱和心血,卡斯特地形决定了当地极度缺水的现状,而一次突发事件促使丈夫冮柏林决定重修水窖,没有资金,就靠自己的双手,冮老师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去山上查看水源地状况,又组织学生家长当义工,终于在修了两千多米后,把水修通了。通水之后,又开始在斜坡上挖出了一个小小的足球场,歪歪扭扭的木头搭成了球门,却并不影响孩子们的你追我赶;球场上挖出的石头又修了一个篮球场,深圳来的小伙子用了两个月时间为男孩子们提供专业篮球培训;甚至还用边角余料搭了一间小小的洗澡间。在人背马驮的当下,寨子里的老乡们一直活跃在学校里面,他们帮忙挖土、撬石头、背水泥,其中不乏六七十岁老奶奶的身影……

而在密切的接触中,她发现当地人在寒冷的冬季穿着单薄,就联系外地的工厂捐赠工衣,分送到各家。理事会也筹集资金,先后捐赠了校服、火炉、棉被、学习用品……后来各地捐赠的物质多了,陆续出现有村民把新发的棉被当礼物送给结婚的新人,把新发的烤炉拿去换酒喝,这些现象让她无助又无奈。她所在的地方是肺结核的高发区,但当地的孩子和村民没有条件例行体检。于是她一遍又一遍地给当地的疾控中心打电话,“逼着”他们派了一个医疗队下来给村民义诊,排查疾病。又多方联系医疗机构,给当地的村民免费捐赠有关的治疗药物。当山路上陆续出现了摩托车,寨子里出现了电视机,她知道,物资捐赠的时代该结束了。

卞淑美这些努力,在石门坎这个地方掀起了一丝小小的波澜,十年的支教生涯,也给她的人生留下深深的烙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她离开了石门坎,先在某所民办学校出任小学部校长,2015年转身重新回到公益行业。回到这个行业的每一天,她的心始终牵挂着石门坎,在担任培训讲师的过程中,再次进入大凉山继续支教,然后她开始相信:“支教是为了结束支教”。
 

这一次支教,她有了更好的经验。她教当地的支教机构把捐助的物资做成小小的“慈善超市”,只有经过劳动所得才能获得相应的“特殊的购买币”,拿这些特殊币去购买自己想要的捐助物资。通过这样的方法,她让学生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体贴与关爱,更懂得金钱是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朴素道理,让孩子们明白尊严的重要性。

卞淑美在石门坎的支教和公益经历,是一个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和公益慈善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化茧成蝶的过程是痛苦的,可苦难是人生必经的洗礼,她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又离我们很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