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沿“思想推手”

《瞭望》

时间:2009-01-31 09:00

3579

2月14日,坐落在深圳笔架山下银湖边的综合开发研究院(简称深圳综研院),将迎来建院二十周年。作为一家民办公助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深圳综研院以其高层次、民间性、独立性,积极提供不同层次的决策咨询意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而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1987年,由于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就开始酝酿成立一家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的新型的研究机构,以便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中的前沿性问题。

1988年初,当时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林重庚在离任前,写给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转报总书记、总理的一封信,建议建立一个独立的民间性的经济政策研究机构。中央领导批示马洪等同志研究。

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专门写了报告, “为了更好地吸收国外智力和借鉴国外经验,我中心与深圳市政府商定,拟合办一个非官方的独立的咨询研究机构,设在深圳”,“因为那里条件较好,阻力较少”。这一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同意。

1989年2月14日,由马洪、李灏、陈锦华、蒋一苇、高尚全、林凌、纪中等116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自愿联合发起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正式挂牌成立。这样,深圳综研院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形势和需要,成为率先在国内成立的一家民间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非营利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现任理事长为前财政部长项怀诚,院长为樊纲。

创建这家新型智库机构的主要初衷有两个,一个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自主、求实地开展各项研究咨询和其他业务活动,为各级政府服务,为中外企业服务;第二是要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研究咨询机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展的新路子。

草创之初的1989年,在国内外环境不利的背景下,深圳综研院主动出击,用深圳市政府资助的开办经费,先后完成了“三年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关于在深圳经济特区落实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开放战略决策的建议报告”、 “关于北部边疆省(区)对苏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战略对策的建议”等一系列政策研究报告。

由于这些建议报告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强的新的应对思路和实施建议,上报后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所提出的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构想和实施建议,对我国北部、西部、南部边疆省区、中部沿江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乃至全国新的开放格局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圳综研院开始名声鹊起,对外影响逐步扩大。

多年来,深圳综研院始终坚持发挥政府决策智囊作用的功能定位,一直把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围绕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包括深圳立法权的建议、深港经济合作研究、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等项目。

这些课题成果和规划方案,有的成为制定政策的基础,有的转换为政策,有的被直接付诸实施,深圳综研院已成为深圳市政府最重要的智囊机构之一。深圳综研院还十分注重将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在研究咨询中推广应用到其他地区,有力地推动了特区经验在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推广。

作为体制外的新型研究咨询机构,深圳综研院始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探索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开展咨询业务的出发点,是为了以咨询收入补充研究经费的不足。但咨询业务在客观上促进了研究面向市场和社会实践,增强了研究院的活力,从而逐步形成以研究支撑咨询,以咨询促进研究的特色。

深圳综研院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咨询工作基本形成了理论研究、政策分析、企业咨询三者兼容,自立课题、政府任务、企业委托三者结合的特点,也形成了与研究咨询相配套的、国际合作、人才培训、资讯出版等业务链。服务对象,既有葛洲坝电力集团、首钢、盐田港集团、深圳机场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也有松下、沃尔玛、百安居等跨国公司,还有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国际组织驻华机构。

在自主研究方面,研究院曾经把宏观经济研究、华南及港台经济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最近几年则主要围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及经济热点问题,自创了“穗港深论坛”、“中国智库年会”、“深港合作论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银湖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论坛”等智库品牌。

其中,1999年创立、已举办五届的“全球脑库论坛”,以其层次高、影响大的特点,成为研究院与国际著名脑库机构开展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和论坛品牌。在这个基础上,深圳综研院已经同美国兰德公司、布鲁金斯研究所,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德国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印度甘地研究所等一些国际著名脑库,建立了良好的业务交流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