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推进低碳转型的突破口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会议综述

时间:2021-12-18 10:58

10908

近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加速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主流趋势。如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的“碳中和与绿色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不久前在北京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与探讨。


找准推进低碳转型的突破口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 樊纲

我国已经明确了“双碳”目标,要在全世界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面临艰巨挑战。建议从以下方面为突破口,推进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深入宣传“双碳”与低碳转型。过去十几年,全球的碳排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占到世界的30%左右,比美国、日本、欧洲排放量的总和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承担起减排责任。过去,我们强调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发展的权利,因为当时中国人均排放还很低,但现在人均排放大幅增长,减排对中国来说已经刻不容缓了。国家正式宣布了“双碳”目标,也是基于新形势作出的决策。接下来,必须要加强宣传,把正确的、科学的理念和观点告诉大家,形成低碳转型发展的共识,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加强机制和政策研究。政策和机制是推动落实碳中和行动的重要抓手。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关系、政府和个人的关系。从制定政策到确定配额和税收等方面,政府都应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作用。当前,全国正在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当务之急是设置碳排放的总量目标。从碳交易(Cap and Trade)的角度,“No cap,No trade”(没有总量就没有交易)。过去,碳交易一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强制性可核查的总量配额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只强调碳强度,使得排放总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政策方面还要考虑碳价的问题和碳税的问题等,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充分反映碳成本,并且尽可能控制碳减排的总体成本。

加快从控能向控碳转变。目前,我们主要通过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来推动低碳转型,但过度强调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降低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也可能会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抑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当前亟待研究如何在控碳的同时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控能的最终目的是控碳,应将目标直接调整为控碳。在控碳的导向下,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然会加快用新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既保证了发展又能够实现低碳转型。

重视煤电的发展问题。煤电是碳排放的重要源头。可以将现有煤电厂的产能尽可能利用起来,这样碳达峰以后的碳中和才能有效落实,避免高碳锁定和大量的资产搁置。加快存量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使其逐渐向调峰和应急电源转型。此外,长期来看,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应尽快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纳入国家战略,加强研发支持。

提高人和社会的韧性是关键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办事处原主任 李来来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气候现状与未来。IPCC的第六次评估已经完成,第一工作组的报告重申,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且变暖速度至少在过去2000年里前所未有,驱动因子是人类行为和自然力量的互动。

第一工作组的报告对地球现状做出了如下结论:人类影响使大气、海洋、冰冻圈、生物圈发生的广泛和迅速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全球许多地区的极端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系统最近的变化规模和强度是许多世纪到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自IPCC第五次评估以来观测到的极端天气变化归因于人类影响的证据有所加强。由于科学对气候认知的提高和新的观测数据,IPCC第六次评估对平衡气候敏感性的估计更加精准。

第一工作组的报告关于气候的未来也有一系列的结论。例如,至少到本世纪中叶全球表面温度仍将上升,除非未来几十年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本世纪全球变暖将超过1.5℃和2℃。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加剧直接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和积累增加的情景下,海洋和陆地的碳汇功能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影响在未来几个世纪到数千年内都不可逆转。

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遭遇了强降雨,这是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现实和科学家给我们一个警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调动资源适应气候变化,从而减少灾害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适应行动。今年一月世界气候适应峰会在荷兰召开,讨论2030气候适应行动议程,提出未来十年采取气候适应行动关键是要提高人和社会的韧性,提出到2030年要通过经济和金融转型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通过投资社区和人力资源建设韧性社会,要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的力量适应气候变化。2030气候适应行动议程提出了12个关键行动领域,包括基础设施、能力和社区建设、灾害管理、供水和健康、金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

中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都颁布了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提出了适应的目标、行动计划、识别行动的重点领域。欧洲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建立了考核制度。有些国家建立了有利于气候适应的投融资机制。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的适应行动的案例,例如,葡萄牙梅塔拉的水循环系统、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人造森林和丹麦的暴雨管理方案,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我国的气候条件非常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非常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2013年,国家九个部委联合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到2020年实现的目标和任务,现在正在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2035》。

以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主任 李俊峰

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转型的要求。全球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基本一致。《巴黎协定》提出本世纪中叶或者下半叶实现碳中和,明确了2℃的温控目标,并且要为实现1.5℃而努力,要求发达国家继续提出全经济范围内的绝对量的减排目标,鼓励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国情逐步向全经济范围内绝对量减排或者限排的目标迈进。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一半以上是发展中国家,且提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年份多为2050年,比我国早10年,这对我国来说是压力。5月IEA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转型路线图》提出2050年9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占70%。

全球能源转型的历史回顾。世界能源两次转型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差别,第一次是推动能源系统由煤炭时代过渡到油气时代,本质是实现了能源的清洁化。第二次转型是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系统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本质是实现能源的低碳化。第一次转型只是以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另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发展瓶颈和能源安全等问题。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能源转型虽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但是探索用非化石能源甚至可再生能源解决能源问题已不是梦。特别是,2015年在巴黎大会上,科学家和企业家们明确表示这可以实现。

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因素。看起来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能源转型的推动因素,但是技术创新才是能源转型的最大推动力。1973年的石油危机推动人类从资源依赖开始向技术依赖转移。美国的能源独立也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页岩油、页岩气加上可再生能源,基本解决了美国的能源独立问题。

碳中和推动新的能源革命。2020年成为碳中和元年,欧盟、中国率先提出碳中和时间表,随后全球10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加快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的转变。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有五个基本逻辑:一是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技术进步使得能源和资源脱钩成为现实。二是能源成本持续降低,以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取代高成本化石能源,最后走向零成本。三是实现能源独立,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摆脱能源对外依赖。四是以数字化、智能化支撑能源转型。五是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贵在坚持。

以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建议。一是尽快完成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转变。二是推动煤炭消费量尽早达峰,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节奏。三是合理控制非化石能源发电,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节奏。四是形成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制度保障,尤其是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确保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总之,能源转型的困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关键是要有决心,抓紧行动起来。

观点链接

联合国亚太可持续商业联盟副主席大卫·莫里斯(David Morris):国际社会亟需转变思维方式,求同存异、竞合并行,促使绿色转型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思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国际层面,站在全球安全的角度形成全球性的绿色经济发展共识;在地区层面,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建立地区性合作框架,加快能源转型、实施绿色金融、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发展。

英国石油公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巧玲: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下降近5%,碳排放总量下降约6%,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的影响;未来全球一次能源结构变化的第一大趋势是化石能源占比持续降低,2050年世界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情景下,化石能源占比将从85%降至20%左右,可再生能源占比将从5%提高到60%甚至更高,电力占比将会超过55%。

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主任刘强:建议注重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配合,关注成本和效益,以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明确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施工图,避免碳锁定效应和风险;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和地方实际需求,同时也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探索系统解决方案;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找到共赢的合作方向。

//《社会科学报》总第1783期1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