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港经济转型新机遇 北都区建先进产业园

时间:2024-07-17 15:21

6631

QQ截图20240722153226.jpg

//香港可在“北都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资料图片

香港作为我国在亚太重要的金融中心,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在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融资等多方面为内地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金融强国发展战略,有专家认为这是香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新机遇,香港从中可发挥重要支点作用。建议香港借鉴新加坡经验,借在“北都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助力创新企业融资发债上市,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QQ截图20240722153249.jpg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

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垂青。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今年3月下旬联合发布的《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5)显示,香港仅以1分之差次于新加坡,位居第四位。香港面临新加坡的激烈竞争压力,并且与第一、第二名的纽约和伦敦仍有一些差距。

可吸引大量科企金融机构进驻

因此,如何提升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时建议,香港可以在“北部都会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立多个先进制造产业园,进行创科成果的小试和中试,从而吸引大量高科技公司进驻,助推香港经济发展。当创新经济发展起来后,必定会吸引银行、证券和创投等公司进驻,孵化众多上市公司,借此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新加坡制造业占GDP逾21.6%

谢来风指出,与新加坡相比,香港与其各有优劣。香港主要是实体经济发展不足,202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为93.4%,其中增加值排前四的产业分别为金融及保险,公共行政、社会及个人服务,贸易及批发零售,楼宇业权,占比分别为22.4%、21.3%、18.1%和10.4%,而制造业仅占1%左右,因此经济比较脆弱、韧性不够。

“从新加坡经验看,当地制造业占GDP第一位,2022年达21.6%以上;金融保险居第三,占比为13.5%。制造业和研发创新等越来越强,金融服务业也会获得更好的支持和发展,新加坡因此吸引了许多制造业企业进驻,以及数据中心的迁入。”他说。

通过对新加坡各个产业的分析,为香港带来了有益的启示。谢来风指出,占新加坡第一位的制造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建议香港应在“北部都会区”大力加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新科技,其中重点是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同样,生物科技也是香港的发展优势。

港科研优势助建国际创新中心

“香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新科技方面有强大的创新基础和优势,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列,拥有包括生产力促进局、应科院等众多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并且拥有全球排名居前100的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和城大,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很强,这些都是助力香港迈向国际创新中心的重要动力。”他指出。

谢来风认为,香港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就是重塑香港空间和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通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内地产业体系,以及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畅通国际国内循环,加速缓解香港实体产业发展空间局限。当大量创科企业和研发机构进驻“北部都会区”,当地经济势必发生巨大的发展,因而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和创投机构进驻,服务创科企业的融资、上市和发债等业务,进而助力香港金融业发展和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71.jpg

一、吁内地多层次支持 设专责组协调建设

谢来风认为,内地在支持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需要顶层机制,因此建议在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框架下,研究成立支持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专责小组,定期统筹协调国家部委、广东省政府等与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企业及商会协会等,及时协调解决“北部都会区”建设有关问题。同时,支持深圳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政策,做好相应对接、支持和服务“北部都会区”建设的有关工作。

在北都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他表示,支持香港与内地继续创新跨境协同发展与治理新模式。例如,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架构下,支持香港与内地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在香港“北部都会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推广碳普惠制试点经验,推动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和“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监管框架”;推动深圳河跨境治理,统一制定国际最高标准的水环境治理标准;健全深港垃圾处理协同机制,以共商共建共管方式处理废弃物垃圾;支持深港大气污染、固体废物联防联控,建立科学通报预警的协调机制等。

谢来风说,国家需积极支持内地企业、在港中资企业或机构深度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深度参与新田科技城等项目建设,推动内地研发机构前来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等。内地支持在港中资企业或机构参与“北部都会区”住房建设。在具体项目上,可以考虑采用BT(build-transfer)方式,即建设—移交模式,在基建时期将项目的开发建设权交给内地基建企业,并采用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完成后移交给香港特区政府进行运营和管理,发挥两地各自优势。

推进口岸“无缝联通”便捷通关

他认为,在一些重点城市如深圳、广州等与香港建立的高层会晤制度框架下,加快建立支持“北部都会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清单,率先推进口岸“无缝联通”,加快智能口岸建设,在“一地两检”机制上探索便捷通关新模式,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人员货物等自由流动的特殊通关机制。

深港合设科创基金孵化项目

此外,谢来风还建议,由深港两地政府共同出资成立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基金,共同组建专业化、市场化基金投资管理团队及专家队伍,开展项目孵化、项目筛选等。未来该专项基金可以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包括港澳资本进入基金,推动基金与深港双方科创资源链接打通,如大学、实验室、企业、科研机构等。

二、指港要加强与内地产业融合

谢来风表示,香港大力发展“北部都会区”之际,需要加强与内地的产业融合。不过,目前香港与内地产业有待融合。“香港与内地产学研体系整体上连通性不足,目前普遍问题之一,是长期以来香港与内地产学研合作总体上处于『割裂』状态。从顶层的科研发展规划到具体的科研项目、设备、人才、技术等,都没有机制或通道有效联通。尽管香港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但科技资源较难共享、成果难以融通。还有就是供需市场不匹配。香港高校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强,但所能供给的知识难以直接产品化。而绝大部分内地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应用技术成果,特别是科研产业链最末端的技术成果。因此,民间主体向高校『索取』可供转化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实现,高校向民间主体『兜售』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效果不佳,导致供需市场无法呼应匹配。”

优势互补 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另外,谢来风认为,香港高校与内地企业依存度不高,缺乏可持续合作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实际经验及市场敏感度,且高校项目脱离市场竞争,研究成果转化率低。香港和内地之间缺少既了解内地、又熟悉香港的中介服务平台,导致香港和内地的合作“谈得多、做得少”,很多项目最后没有下文。“北部都会区”规划了创新科技、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并提出加快与深圳产业链互补融通。但是如果不在产学研网络、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高校企业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香港与内地产业较难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发展。

QQ截图20240722153543.jpg

三、“盖楼+招租”模式需优化 倡部分由企业自建

谢来风认为,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建设科技园区、发展产业和创造就业机会,但香港缺乏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如果仍沿用目前的“先盖楼、后招租”模式,较难见到科创产业集聚的规模与成效,则“北部都会区”建设可能遥遥无期。

以河套地区香港创新及科技园为例,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将香港园区视为香港科技园的第三期,采用传统的“盖楼+招租”开发模式,自身定位类似于“物业管理公司”,对合作区及香港园区的特殊性考虑不足,缺乏推动园区的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按照规划,第一批次8栋楼宇将在2027年前完成,即便今后建楼进度加快,余下的59栋全部建成也需要约20年,较难形成对“北部都会区”科创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明确目标指引完善配套

他说,从全球科技园区来看,大型科技企业拥有自行设计的建筑和空间布局,通过开放、交互型的空间设计,为科创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激发创新灵感,如美国苹果公司的总部Apple Park、亚马逊总部Amazon Spheres等。内地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的开发一般具有鲜明的产业功能定位和目标,在产业招商和资金扶持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引和辅助,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和支持政策等吸引目标企业入驻,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活动内生市场动力,从而逐渐形成产业集聚。而香港现有的发展模式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特定的政策优惠,在招商引资方面也难以发挥指引和辅助作用。因此,“北部都会区”的建设,需要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优化。

发挥产业集群规模效益

谢来风建议,香港在河套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新田科技城6.27平方公里(含港深创新及科技园0.87平方公里),共计超过9平方公里大力发展创科产业。如在新田、落马洲一带大幅度增加创科用地面积,利用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后腾出的土地和毗邻的部分鱼塘和乡郊土地,优化整体空间布局,预估增加1.50 平方公里,按可兴建面积估计,其发展规模相当于13.5个香港科学园,以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效应。这样的话,香港“北部都会区”未来将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进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工厂。

他并建议,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多个先进制造产业园,将香港研究机构和大学研发成果进行小试、中试和样品等生产制造,发展“小制造”和“实验室制造”,未来大规模生产可以安排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行。该区域紧邻深圳福田中心区,深港两地协同效应将大幅放大,这将极为有利促进香港研发成果的转化。(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昌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