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达:深港联动打造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时间:2023-09-03 15:16

22440

日前,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的目标。

QQ截图20231025152520.png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是继前海合作区之后深港合作的又一重大战略平台,对于深港联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吸引国际科技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开展国际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深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支持香港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河套合作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方》杂志:国务院印发《河套规划》,要求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背后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郭万达: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规划建设河套合作区是推动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是国家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需要。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依然持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来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全球科技发展衔接,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河套这个特定区域实施特殊政策,发挥香港高度开放、联通国际的自由港优势,务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是加快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提供强力支撑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科技创新领域更高水平开放、与国际科技发展保持衔接的战略通道。

从区域战略层面来看,规划建设河套合作区是发挥深港双城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深圳优势是制造业很强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比较齐全,产业创新的生态链比较良好。香港的优势是基础研究能力强、国际科研资源网络较丰富,科研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深港双方的优势通过河套合作区得以利用,把香港与内地的科技资源融合对接,更好实现优势互补。河套合作区通过与深圳的光明科学城、东莞的中子科学城、广州的科技园区等联动发展,可以实现大科学装置、科研实验室、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集群发展,实现不同载体之间科技资源的互补性、差异化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开放多元协同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有利于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更多全球高端科研资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节点。

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看,规划建设河套合作区是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规划发展北部都会区的需要,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在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背景下,河套合作区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区位上,河套是深港跨境接壤的区域,区内拥有皇岗、福田两大口岸,便捷联通机场、港口、高铁站、机场快线等重要交通枢纽,具备快速连接、广泛辐射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两个扇面”的能力和优势。产业上,北部都会区以创科产业为核心,与维港都会区形成“南金融、北创科”新格局,毗邻河套的新田科技城将建设成为“香港硅谷”。河套将是深港发展创新科技的聚集点、深港深度融合的发展区以及深港跨境互动强度最突出的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三大定位体现了“小河套,大能级”的战略考量

《南方》杂志:《河套规划》明确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三大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如何看待这“三大定位”?

郭万达:这三大定位,体现了“小河套,大能级”的战略考量。河套“小”,是指空间面积小,约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面积0.87平方公里。河套能级“大”,是指河套合作区发挥的作用大,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带动影响大,对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示范效应大,对深港科技要素资源跨境流动的推动力度大。

三大定位体现了对科技创新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科技创新具有开放性,不能封闭起来搞创新,需要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具有制度性,没有有效的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建立,就不会有原创性的科技创新,一定程度上制度创新推动重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具有产业性,科技发现、技术发明要转化为产业创新。因此,三大定位体现了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三大定位体现香港因素的独特作用。“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的定位,就是要引进香港高校的优势学科、科研项目,和香港高校联合成立研究生院培养人才,联合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联合香港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打造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就是要引进香港接轨国际的先进的科研规则、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就是要深港联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三大方向上突破攻克关键技术。

三、“四大布局”推动实现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

《南方》杂志:《河套规划》明确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四大布局”,即区域联动格局、区内空间布局、分区监管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郭万达:“四大布局”既包括了“硬基建”,也包括了“软基建”。“硬基建”当然重要,主要是指交通、口岸、设施、配套等空间布局;“软基建”也很重要,主要是指对要素跨境流动的监管。

在要素跨境流动的监管上,科技创新要素还有特殊乃至关键需求。一方面,科研人员是科学家、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不是普通游客或者商务人士,数量不会很大,但出入境比较频繁、时间要求灵活,因此对其出入境管理不宜按照采用一般普通旅游签证或商务签证方式。一方面,科研物资不是普通货物,而是动植物及其产品、微生物、生物制品、人体组织、血液制品、实验试剂等小量的、时效性强的“研发小物流”,不宜采取普通货物贸易方式来查验和监管,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物资的通关安排,应有别于一般海关特殊监管区模式,需要有更大力度的创新和突破。

《河套规划》提出构建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提出了9条监管创新措施,包括“五流”(即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知识产权的跨境流动)和“四制”(即税负制度、就业和社保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提出了“白名单制度+分线管理+特殊监管”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可以说,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分线管理,是建设超越一般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科技特区”,长远的目标是实现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