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与台湾青年的故事:拥抱科技大厂

作者:陈振华

时间:2024-04-02 15:58

5740

· 拥抱科技大厂,为两岸融合注入活泼的“青动力”

· 来到大陆之后像回到了大海

· 让“首来族”成为“常来族”“创业族”,实现两岸融合的“正向循环”

QQ截图20240410160850.jpg

图片来源:直新闻

“亲”、“见”两个字合起来是“亲”的繁体字“親”,只有见面,才能更亲。两岸关系的发展,根基在民间、关键在青年。两岸年轻人正在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偏见,认识了解真实的彼此。

马英九率台湾青年一行4月1日乘机抵达广东深圳,正式开启其第二次大陆之行。访问团一落地,就参观了腾讯、大疆等深圳代表性企业。马化腾向马英九送上腾讯文创纪念品广东醒狮,台湾青年获赠腾讯龙年公仔。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大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数字创新的新机遇、新动态,拥抱科技大厂,为两岸融合注入活泼的“青动力”,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添续更多源头活水。

一、“小马哥”背后的两岸青年

(一)台湾“小马哥”:带来的是两岸融合和台湾发展的新未来

一场场青春的聚会,彰显的是两岸青年的责任担当和共同追求,两岸青年的心正在越走越近。青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承载着两岸关系的未来。此次马英九率团访陆,与他同行的还有20位“主角”——“大九学堂”的20名台湾青年学子。从广泛意义上说,马英九带来的是推动两岸和平关系发展的新生力量。此次并非马英九首次率“青年代表团”访陆,去年3月,马英九来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30位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为恢复两岸正常交流先行“破题”。此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率领的大陆5所高校36名师生也应邀赴台参访,成为三年多来首次赴台交流的大陆高校参访团。台青“登陆”和陆青赴台,将架起一座座两岸青年交流融合的“连心桥”,两岸青年在许多方面相似的经历或想法,能够带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喜,点点滴滴的切身感受都将刷新两岸青年人的原有认知。岛内民调显示,岛内超过7成网友对马英九2023年首次参访大陆持乐观态度,此次马英九再度访陆,岛内舆论认为此次访问有助于增进两岸青年的交流。

(二)深圳“小马哥”:分享的是大陆科技创新与数字创新的新机会

马英九一行此次访问大陆,首站设在深圳,参观大疆、腾讯、比亚迪等企业,从这个角度上看,台湾青年的广东之行,是一次新质生产力之旅,是一场科技创新之旅,是一场寻找未来发展机会之旅。台湾青年将更真切地感受到大陆科技创新的实力,更真切地了解到科技大厂的活力,折叠式无人机、刷掌支付的地铁闸机、无人矿机等一项项“黑科技”让台湾青年频频驻足。这并非台青与大厂的首次“邂逅”,科技大厂已经成为众多台胞、台生工作、实习的热门选择,在多届深圳台商协会主办的“台湾青年深圳实习活动”中,“鹅厂”都是台青们最心仪的选择之一。参访结束后,腾讯更是发出“港澳台英才计划”的实习邀约。科技大厂、创新型企业越来越成为台湾青年就业的新舞台、未来创新创业的新原点,成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

QQ截图20240410160920.jpg

//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二、越过海峡,才知道世界有多大

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来到大陆求学、就业、创业,台湾青年在大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不断提升,台湾青年在大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大陆高校就像“梦中校园的样子”。根据教育部数据,2021学年,内地(大陆)高校共有港澳台在校生3.82万名,较2012年的2.53万增长了51%,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选择到大陆就读。根据国台办数据,近年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人数总体保持稳定,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约1.2万人。也就是说,内地(大陆)港澳台在校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表示,“大陆的高校就像‘梦中校园的样子’,学校和老师对他们关怀备至,他们感受到像家人一样的温暖。”

相信“努力有回报”。当前岛内青年群体大多面临着高房价、难找工作、低薪水等压力,部分人甚至不再相信“努力有回报”。跨海逐梦,大陆成为台湾青年实现人生理想和追求美好生活新高地。大陆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巨大的市场体量和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能够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空间和足够多样的机遇。据岛内最新民调显示,约近三成台湾青年将赴陆创业作为首选。北京市2023在京台生专场招聘会活动上,央企、国企、民企、外企等9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近1300多个。深圳举办2023年“WAY!来深圳”台湾青年实习活动,征集实习岗位1256个,359家企业参与。2023年在深圳举办的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活动,共计邀请了台湾2000多名青年、工商界、媒体界人士,在深台商台胞台青共1万余人参加。

“来到大陆之后像回到了大海”。大陆并未辜负台湾青年的热情,更是将台湾青年视为自己人,为台湾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保姆式”政策和“呵护式”服务。2015年以来,国台办授牌设立了78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涵盖园区、学校、创业孵化器、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各类平台,助力台青在大陆创新创业。截至2022年底,基地和示范点累计服务和入驻台青投资企业和创业团队4900多个,累计超20万人(次)参与基地和示范点开展的交流活动。正如台湾青年创客提到,“我以前像在金鱼缸里的一条鱼,来到大陆之后才像回到了大海,大海才是鱼该待的地方,能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三、让“首来族”成为“常来族”“创业族”,实现两岸融合的“正向循环”

盼首来,更盼常来!“一踏上大陆的土地,心胸也跟着宽广起来!”这是不少台湾青年初见大陆的感叹。此次随访的台湾年轻人中,很多都是首次来到大陆。两岸青年应该多走动、常来往,更重要的是,两岸青年的交流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更加勇敢地再向前迈出一步,给台湾青年人创造发展的大平台、创业的大机会,让台湾青年乐意来、融得进、发展好,让大陆成为台青成长成才、事业发展的大舞台,要让台湾青年在亲身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

(一)推动科技大厂与台青共创未来

科技大厂是创新的前沿,是科技发展的主阵地。当前,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将目光聚焦到科技大厂,科技大厂愈发成为台青在大陆就业创业的“第一站”,科技大厂作为促进海峡两岸沟通交流的纽带与桥梁,近年来发挥着愈发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要将科技大厂、大型集团作为引进台湾青年的重要窗口和关键平台,打造台青创业就业实习优选地,支持科技大厂、大集团打造一批两岸高校青年交流标杆项目,支持科技大厂引进“台青”“台智”,用最大力度支持台湾青年在大厂追梦、筑梦、圆梦。

(二)用好大陆市场支持台青共赢未来

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台湾优势领域,搭建更多的实验室等硬科技平台,引导台湾青年创新创业事业融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航道,推动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台青擅长的领域搭建专业化支持平台。支持举办各类两岸创新创业大赛,重点强化各类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建设,推动创业园区从简单的提供公共会议室、网络配套工位等基础服务,向集成性提供创新研发、创业融资、创业辅导、项目市场化运营等关键性的专业服务升级,帮助台青走好来大陆发展的“第一里路”。对于创业遇到困难的台青,支持各地给予“一人一案”纾困辅导。

(三)强化文化共情与台青共享未来

在两岸融合“大故事”背景下讲好青年人在大陆筑梦圆梦的“小故事”,强化与台湾青年的文化共情。发展新型文化、数字文化、时尚文化、电竞文化等,聚焦青年人生活娱乐等领域,以数字平台为连接,让更多还没来过大陆的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因为共同兴趣和爱好在云端会面。创新开展各类寻根寻源交流活动,加强对台文化宣传,重点化解台青对陆“内卷”“过度竞争”等不良印象,用好各类社交媒体平台,重视大陆“软”的柔情和生活“烟火气”的宣传,满足台湾青年“小确幸”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台湾青年喜欢大陆、愿意来到大陆、愿意长居大陆。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粤港澳大湾区五周年:共享创新,科创湾区再出发 2022-03-01 14:41

    《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上应加速范式变革,畅想“共享创新”的新模式,先强带后强,做大“共享创新”科创生态的“榕树效应”,让科技、产业、企业、人才资源“拧成一股绳”实现同向发力,加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阅读全文
  • 区域经济与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罗湖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策略研究 2019-12-25 16:35

    罗湖区毗邻香港,是特区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本项目提出,罗湖要以深港合作、“口岸经济带”建设为主线,加快推动罗湖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助莲塘口岸开放契机,加快“口岸经济带”和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深港合作机制。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培育高端消费业态,加速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建设。同时不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国际高端要素的集聚。

    阅读全文
  • 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政策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发展策略研究 2019-11-25 11:02

    项目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基础与机遇、当前机场群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的一般经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合理定位、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航空网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在全球的枢纽地位,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面向全球的通达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从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

    阅读全文
  • 产业规划与创新政策

    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政企合作开发运营的可行性研究及实施方案 2019-11-15 15:54

    本项目就政企合作的内容、模式、合作机制及各方全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建设国际生物产业聚集基地,为投资者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