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要“大”、“转”、“深”

作者:胡振宇

时间:2024-03-30 14:58

5031

QQ截图20240408150908.jpg

一、青岛要放眼全球、勇立潮头

1、新时代进入新阶段

中国进入前45年(1978-2023年)向今后27年(2024-2050年)进发的节点,制造业整体上从爬锅底攀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蓝色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海洋是青岛立市之本

青岛的特色在海,要与国家同步就要更高水平地嵌入全球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全球格局中找位置,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使命,面向2050,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不管国际国内,海洋中心城市都是经济、科技的重仓。伦敦、巴黎、北京这些城市不靠海但也沾了海“光”,因其企业总部、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集聚的海洋资源配置能力而跻身《全球领先海事之都》前列。青岛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优势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全球显示度。

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青岛作为海洋城市本来就是世界级的,这是理解青岛、解读青岛的第一逻辑。

青岛从来不缺追赶先进的激情和动力,1997年的青岛提出“学大连、赶大连”、疫情前的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今天的青岛要放眼全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放眼全球就要有国际对标,对标的对象可以是卑尔根、可以是安特卫普、可以是新加坡等。青岛要基于自身优势,截取这些城市的优质基因片段、做这些城市的漂移组合,在经贸产业活力、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科技创新策源、城市治理能力五个方面强长版、补短板、优品牌。

QQ截图20240408150925.jpg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二、青岛要实现“三变”、不断领先

1、要把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

董家口港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挟沿黄、陇海、临海区位优势,面积上堪比安特卫普港。青岛要充分利用陆海资源充裕的优势,在大投入、高产出项目上下功夫。

2、要把科研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海洋生物产业转化率8.6%,本地化率4.3%。

青岛海洋科研团队以国家队为主,80%涉海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大多集中在海洋基础研究领域,从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的应用型人才不足20%。青岛要在转化理念、转化动力、转化机制上下功夫。

3、要把集聚优势变成集群优势

海西湾已集聚北海造船、海油工程、海西重机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但地均产出没上来,产业链的延伸度、集聚度不够。2022年全市造船、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合计100多亿元,实际占地8平方公里,对比深圳同年度全市造船、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合计近230亿元,而其场地主要是不足1平方公里的孖洲岛。青岛要在需求牵引、专业服务、央地协调上下功夫。

三、青岛海洋要“大”、“转”、“深”

1、聚焦陆海统筹,做好一个“大”

结合省内齐鲁石化优势、利用欧洲石化项目增量转移趋势,把董家口大石化做起来。吸引跨国公司入驻,培养自己的跨国企业。

以浙江舟山为例,荣盛石化五年磨一剑开发渔山岛,使不足10平方公里的海岛增至21平方公里,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全国之最,2022年上缴税收过400亿元。这一切始于浙江省的深谋远虑,于2010年即谋划“舟山群岛新区”(2013年1月成立),其最大好处就是把舟山承担的国家油储基地责任,一步步变成了保税燃油加注、油品现货交易、炼化一体化项目优势。

在西海岸新区建区十年之际,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以授权清单方式,在用地用海上向优势地区倾斜,把董家口推向大船、大港、大石化时代。

QQ截图20240408150949.jpg

//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参会者在国信展台“国信1号”模型前交流(2023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聚焦海洋科创,做好三个“转”

一是转念。要在理念上把光想着转化自己成果转变为也要想办法转化别人的成果,用青岛深厚的海洋测绘、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基础,把青岛建成全球最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城市。

转念的关键在于用对人、用好人。李泽湘教授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就是个例子,其理念就是全球成果基地转化,教授群体扮演了全球超级猎头角色。同时,结果导向,怎么有利于创新怎么干!去年12月在松山湖举办新能源动力艇表演赛,吸引了一批创新种子选手,花小钱办大事(财政补贴30万元)。

二是转力。要让企业需求变成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李华军院士携手招商局工业集团成立的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先进院根据企业需求设立的联合实验室都是例子。

三是转制。打开科研人员旋转门,让满足一定条件的科研人员可以到机关任职,政府官员也可以保留公职人员身份下海搞科研,这样既可了解政府部门诉求又利于理解科研人员痛点。当年卑尔根油气企业人员大量参与创立海工装备企业,促使当地形成集群可作参考。

3、聚焦海洋产业,做好五个“深”

五个“深”即三个深海、一个深融、一个深合。

QQ截图20240408151007.jpg

//人们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参观(2023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一是要做深远海养殖模式的探索者。不仅要做15米以深海域养殖装备的最佳供应商,更要探索大网箱养殖的最佳盈利模式,在产业价值链融合上出新出彩,在网箱与工船动静结合上走出新路。

二是要做深远海风电装备的推进者。依托现有海工装备制造优势,结合国内外风电风场供给,紧跟市场、创造市场,推进30米以深海域风电装备供给,探索园区运营、机电一体、风电运维的可行模式。

三是要做国际海底采矿的先行者。充分利用青岛海洋综合优势,在部地合作、国际交流、五矿等央企导入、海底测绘及海洋生态环境研究、采矿设备供给、国际法研究、国际环保组织动向研究等方面集大成、做主流、引领风潮、汇聚业界力量。

四是要做海洋场景深度融合应用的实践者。要抓住数据这个灵魂,青岛是海洋数据的富矿,无论是物理海洋、化学海洋还是生物海洋等方面都有国家投入积淀起来的丰厚财富。

要把海洋超算中心与海上综合试验场深度融合起来,实施数据分级开放,吸引国内外AI企业和创投机构入局,推出新时代中国版海洋大模型,建设全球海洋AI重镇。

五是要做国内外特色海洋城市、国际海洋组织深度合作的引领者。以我为主、突出特色,梳理自身需求和长短板,主动发起国内外特色海洋城市合作。依托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把青岛进一步推向世界。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AI大潮至,深圳要抢潮头 2024-02-28 15:03
  • 综研观察

    实干争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24-02-21 16:21
  • 综研观察

    抓好园区经济,打造前海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2024-02-20 09:42
  • 综研观察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走在前列 2024-02-18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