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港码头,集装箱有序装载上船发往全球各地。(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供图)
近日,我国相继公布前10月外贸数据。2023年深圳外贸在2022年出口高增长基数之上,继续保持高增长。最新数据显示,以今年前10个月累计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指标比较,深圳增长6.4%,上海市增长1.9%,宁波同比增速今年以来首次由负转正,增幅为0.6%,而全国增长0.03%;从出口同比增长指标看,深圳增长14.4%,上海增长2.3%,宁波增长1.5%,而全国增长0.4%。2022年全年,深圳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3.9%,宁波出口同比增长8%,全国出口同比增长10.5%。回顾本世纪,尤其是近5年深圳经济和外贸,深圳史无前例的IT和新能源“双支柱”产业无疑是支撑深圳外贸走出新节奏的关键所在。那么,深圳是如何做到的?
一是深圳外贸走出8年低谷,2022年开始新一轮出口高增长。
本世纪以来,深圳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城市,一直是我国外贸的一面旗帜。2003年深圳外贸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首次站上2000亿美元,期间用时3年。4年后的2010年,深圳进出口突破3000亿美元。此后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深圳进出口达4000亿美元,仅用时1年。2013年,深圳进出口史无前例地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高位上的千亿美元增长用时亦只有2年。
然而,此后深圳外贸开始徘徊不前。2014和2015年深圳外贸净出口总额创下新高达800亿美元,但进出口总量在明显下降,甚至在2016年跌回4000亿美元之下。众所周知,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爆发,首当其冲的是深圳通信和IT产品贸易。因此,2019和2020年深圳外贸处于低谷。因此,拉长时间看,2013年及之后的8年,深圳外贸一直不振,同期深圳经济也处于比较低的增速水平。
2021年以来,中国及全球掀起新能源汽车产业热潮,深圳外贸开始走出低谷。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渐入佳境,深圳出口明显恢复。2023年前10月,深圳外贸更进一步,在2022年同期出口高基数之上再次实现高增长,显示这轮外贸高增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是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力,IT“一业独大”格局改变,外贸走出新格局。
上世纪末,IT产业开始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到本世纪前10年,IT已成为深圳城市的符号,“全球硬件之都”声名鹊起。然而,深圳是座新兴城市,缺乏其他产业本底,“一业独大”总是让人忐忑不安的。好在深圳一直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城市,练就了夹缝中求生存的本领。中美贸易战把“一业独大”的弊端暴露无遗。雪中送炭的是,深圳培育近1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开花结果,即便是本土头部汽车企业与外资头部汽车企业正面硬扛,2022年不落下风,2023年更是胜过外资头部汽车企业。由此,深圳“一业独大”的支柱产业正式改写,“双支柱”产业已然成形。
三是深圳企业弹性强,新推中间产品出口迅速适应全球贸易新环境。
近年,发达国家调整全球产能布局,引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加剧全球贸易动荡。全球最大市值的科技企业苹果新产品乏善可陈、增长乏力;谷歌、亚马逊、微软都进入瓶颈期;全球IT产业摸到天花板,全球IT产业都进入了低增长期,亟需新产业担当主力。
近几年深圳重点布局了集成电路和高端材料制造等IT产业链上游项目,提前为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出口打下了基础。从近年海关公布的出口产品市场,东盟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中间产品逐步取代成品成为出口的新增长点。深挖深圳出口产品结构,中间产品出口增速远超成品,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零部件成为出口新主力,一大批企业的这些产品出口占到主营业务四成以上。
中间产品出口成为突破口,背后是出口企业的技术实力。出口企业路径依赖比较强,要从出口了十余年的成品赛道切换到新产品的中间产品,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非常高。本土企业技术积累越深厚,越多企业能切换赛道,企业越能维持合理的利润,并避开出口限制,促进产业生态更新。从近期调研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大部分电动车的中间产品是IT产业延伸、叠加汽车产业的结果。深圳近年有一大批IT企业和人才跨界投身到新能源产业,IT产业生态半径得到大幅扩张。因此,深圳给出了一个新答卷,IT产业不再孤寂,汽车产业得以新生。
四是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加入国际化经营阵容,从单纯代工出口转型跨国本地化经营。
我国加入WTO后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从我国沿海到中西部造就了一大批出口型企业。当前全球贸易出现新形势,越来越需要企业从简单的加工出口转向海外本土化经营,进入出口发展的2.0阶段。
本世纪初以来,深圳华为可能是我国第一个制造业企业大规模走向海外本土化经营的企业,起到了极好的开路先锋作用,也为深圳企业出海积累了经验和人才。2015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市场收入,海外市场经营进入高增长时期。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深圳企业前往越南开发“飞地”工业园区,一批深圳企业开始在越南及东南亚布局。近年,行业头部企业富士康、立讯精密、瑞声、欣旺达荣耀、比亚迪等企业相继在海外进行大规模布局。再从出口型经济体日本、韩国的历程可以看出,出海本土化经营是必然趋势,而全球某个时段具备承接巨大型产能的投资目的国并不多。
五是深圳头部生产性服务企业以香港为桥头堡,逐步建立起支撑深圳企业海外本土化经营的全球化网络。
深圳因为毗邻香港,在改革开放之初,一批驻港企业率先来到深圳发展,为深圳带来了先进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和业务。例如,招商局集团、华侨城等企业对深圳企业在本世纪走向国际化经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最近十多年,深圳越来越多服务业企业开始走向海外,与制造业企业相得益彰。2008年,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依托香港金融中心走向全球。中国平安较早布局香港和欧洲。2017年,万科收购新加坡普洛斯,布局商业物流新业务,并继续在中国和东南亚扩张。2021年,顺丰收购香港嘉里物流,成为世界500强、全球前10物流企业,2023年顺丰入股东南亚第一快递极兔,加大海外网络布局。可见,深圳企业在金融、物流等关键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步建立起了全球网络。
综上所述,在全国外贸低增长、甚至部分地区负增长情况下,如何针对新情况修复外贸?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地方政府自始至终要把建立开放型现代经济体放在首位。从深圳的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出口的产品,还是出口的形式如OEM到ODM,再到现如今的企业海外本土化经营,当地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并且持续支持企业跟进全球技术演变,实现产业链的迭代升级。
二是地方政府要善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贴近市场。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需,都必须建立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之上,“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找准自身优势,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营商环境、企业和人才已成为衡量城市经济体优势与资源的关键要素。
三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培育产业,而不是干预市场。支持产业发展,需要科学的精神、市场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当前各地都在扶持产业发展,有的地方主动或被动加入同质化竞争,往往事与愿违。外贸企业对全球市场非常敏感,跨实业和金融等大领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以往依靠的出口退税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因此,地方政府主动修复外贸,要有生态思维,系统性地解决外贸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四是要有打外贸持久战的信心。我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仍然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具备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全球贸易竞争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在不利环境中把握有利条件,在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低的情况下,要抓住汇率窗口期,支持出口企业把握国际市场机会。同时,地方政府要尽可能主动降低出口企业和整个经济系统的成本,如降低水、电、气、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适当放宽环保等制约性因素,为出口企业和产业链企业创造有利条件修复出口。
(0)